
全球微塑膠污染加劇,人類大腦逐步被塑料佔據,學術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早前引述美國一項研究嘅驚人數據,原來短短八年間人體大腦嘅微塑膠含量激增五成;其中患有認知障礙症嘅群體中,腦內塑膠濃度更係正常人六倍。事實上,聯合國環境署統計顯示,全球每年生產塑膠垃圾高達四億噸,當中只有不足一成被回收,並至少有逾千萬噸塑料流入大海,呢類睇唔見嘅塑膠並非眼不見為淨,而係會污染海洋食物鏈,最終「輪迴」至人體。
綠環(Eco Hope)聯合創辦人歐陽浩為(中)和總監鄔家麟(右一)。
塑膠危機已成為全球共識,去年年底全球逾百個國家代表聚首韓國,為《全球塑膠公約》進行第五輪會議,旨在就塑膠污染促成全球首份具法律約束力條約。雖然談判未能達成協議,但已計劃於今年八月恢復討論,到時有望作最後定案。另有唔少國家已陸續強徵「塑膠稅」,其中歐盟係減塑先鋒,早於二○二一年已就不可回收嘅塑膠廢物,向所有會員國徵收每公斤零點八歐元塑膠稅;而英國塑膠稅今年亦加碼至每噸二百二十多英鎊,務求達至「絕膠」。
至於香港,據環保署最新統計,塑膠佔全港固體廢物約兩成,但隨港人環保意識提高,加上走塑政策出台,近年塑膠棄置量有回落趨勢。當中「走塑令」實施逾一年,環境及生態局指八成連鎖食店顧客已唔用即棄餐具,估計每年可減少六千萬套餐具。
源頭減廢固然重要,不過要達至全民走塑仍係漫漫長路,因此要同塑料回收重用相輔而行。塑膠物料回收一直難以大規模推行,主因係成本較高,經濟價值相對低。不過近年本地回收業界積極轉型,透過科技將回收塑膠升級再造,綠環(Eco Hope)就係其中一員。
公司聯合創辦人歐陽浩為(Howard)和總監鄔家麟(Kenny)早前同我分享,Howard原本從事塑料貿易二十多年,眼見近年不論本地定內地,環保政策連番出台,開始萌生業務轉型念頭,所以自六、七年前起轉型至塑膠回收,並於兩年前力攻塑料升級再造,務求以舊經驗打造新業務。為提高回收率,綠環夥拍大型物流公司,提供上門回收服務;另設大型自家回收工場,配備先進處理技術,一條龍處理回收塑膠,轉化為可再用材料,實現cradle-to-cradle。
不過香港回收風氣未盛,以全港最大準食品級膠樽回收廠為例,每月可處理高達一千二百噸膠樽,但實際回收處理量卻不足兩成。公司分析,回收率偏低主要由於公民教育同回收透明度不足,針對呢兩大痛點,綠環積極做回收推廣,例如同NGO聯手邀請小朋友參觀回收;透過社交平台分享回收及轉化流程等,線上線下「塑」造綠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