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巴日前達成了停火協議,據報是由暫時在戰事中佔優的巴基斯坦,首先致電印方提出,相信除了美國之外,中方也作出了不少努力。
自一九七四年脫離英國以來,便鬥爭、戰爭不斷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近日再重燃戰火。今輪衝突起因是一宗發生在印度控制克什米爾地區的槍擊旅客事件,印方指控巴國政府有份策劃襲擊,空襲位於巴方控制地區的多個所謂恐怖分子軍事據點。巴方則否認涉事,反斥印方空襲造成大量平民死傷,以導彈及無人機攻擊印度的軍事設施報復。期間印度空軍更多年來首次入侵巴國領空(印度聲稱為本國領空,沒有越境),但遇巴方的戰機和防空系統擊退,多架印方戰機被擊落,並俘虜了一些印度士兵。
戰事引起不少內地網民熱議並叫好。其一是印度近年持續在經濟、外交,以至軍事上挑剔中國,巴基斯坦則與中國一向友好,因此對巴方在戰事中佔優感到興奮,認為可幫中國一挫印度的銳氣。其二是據報巴方使用中國製的戰機和防空系統,以壓倒性姿態擊落了六架分別從法國、俄羅斯和以色列購入的印方戰機,彰顯了我國的軍事科技實力,對印方以至美西方產生震懾作用。
然而從理性角度分析,周邊地區發生軍事衝突,而且還是兩個擁有核武的國家,不論最後誰勝誰負,對主張多邊世界、和平外交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始終是弊多於利。尤其巴基斯坦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合作夥伴,中方在當地擁有大量投資建設、經濟項目和派駐人員,戰爭對人命、財產及區域航運交通安全都會構成威脅,完全沒有值得高興的理由。
印巴兩國的政治、宗教和領土衝突,很大程度源於英國的殖民統治。二戰後英屬印度(包括現時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緬甸地區)的獨立呼聲勢不可當,英國曾力圖保住這顆「英王頭上的瑰寶」,到最後仍是不得不放棄,並在臨撤離前匆匆拋出「蒙巴頓方案」,非常粗疏地按不同宗教的人口比例來劃分印巴領土,埋下了克什米爾主權爭議的禍根。
英國早年跟兩國關係尚算良好,在雙方發生衝突時會嘗試介入斡旋。但「九一一事件」加深了美西方與包括巴國在內的伊斯蘭世界的敵視,加上英國本身國力衰退,喪失了印巴調停人的角色。
到近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反華勢力,企圖借支持、扶植印度的政經軍事和科技發展,來抗衡、以至取代迅速崛起中的中國,對主張宗教民族主義的印度總理莫迪處處忍讓縱容,任由他在國內打壓伊斯蘭教徒和政治異己,以至越洋逼害、暗殺海外的印裔異見者。莫迪政府今次決定向巴方動武,正是其大印度主義和美西方縱容的結果。
印巴日前達成了停火協議,並據報是由暫時在戰事中佔優的巴基斯坦,首先致電印方提出,相信除了美國之外,中方也作出了不少努力。但這個由美西方遺留下來的地緣政治炸彈,可能很快、隨時又會冒煙,一旦失控爆炸,身在兩國側邊的中國將最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