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議員建議可效法內地利用人工智能錄像系統,做到容許部分商用車在指定時間內於禁區上落客及送貨,盡可能「畀條生路」搵食車司機。
政府日前向立法會提交多項有關交通運輸的加費建議。首先是調整電動私家車牌費,將現時按車輛重量收費,改為較合理的按功率收費,但最終結果就是加價,與傳統汽油車的牌費拉近。其二是提高多項交通違例定額罰款,當中違泊「牛肉乾」由每張320元加至400元,其他例如超速、切雙白線及行車時用手機的罰款額更大增50%。其三是調高路邊咪錶位收費,由每15分鐘2元激增一倍至4元。此外,政府亦正在檢討各條政府隧道和主幹道的路費,包括考慮將部分免費隧道及路橋改為收費,令車主及司機叫苦連天。
先談電動車牌費,政府認為加價後收費仍低於汽油車,加上電動車售價近年持續下跌、行使相同路程所耗用的電費低於油費、車主在買車時亦享有首次登記稅優惠等,故未有違背鼓勵市民轉用電動車的政策。但實情是電動車的保費和維修費高於汽油車,在住所以外的地方充電,往往要額外支付停車場費用,加牌費難免會影響車主轉用電動車的意欲。
至於調高交通違例罰款額和咪錶位收費,政府解釋有關罰則及收費水平,大部分自1994年以來都沒有加過,影響其阻嚇力和變相助長濫用,某程度導致近年交通意外率增加和違泊問題日趨嚴重,強調今次加幅已低於過去30年來的累積通脹(約70%)。官員又指,加費的主要目的是加強交通管理,防止意外發生和減少塞車問題,並非單純為了增加政府收入,雖則有關建議是由財政司司長在預算案首次提出。
然而,部分議員、車主,尤其職業司機們的批評也絕非沒有道理。首先是香港各類型的泊車位,包括收費停車場與咪錶位都長期不足。特別是商用車輛泊位,平均每三輛商用車只得兩個泊車,等同逼人違泊。對的士、貨車、以及日漸增多的速遞電單車而言,更大問題在於市區路邊禁區過多,可供短暫停泊作上落客、上落貨、送外賣,以至供司機上廁所的位置皆嚴重不足,有時只好鋌而走險違泊,加費等同增加其營運成本。
政府自言近年已致力增建停車場,但有關工作往往需時以年計,在市區增加商用車泊位的難度就更大,惟車主們、司機們,最快幾個月後便要面對提高罰則。加上現時生意難做,各類型職業司機的人手本來就已短缺,加費對運輸業營運肯定造成影響,令有關中小企和個體戶司機覺得政府不理民間疾苦,為求滅赤而向他們開刀。
今次加費建議雖有一定理據,但確也生不逢時。正如本刊於上周指出,在全球關稅貿易戰衝擊下,香港搞好經濟重於盡快滅赤,政府應認真檢視加費的幅度和範圍。例如可參考部分議員建議,對商用車違泊採用較低罰則;執法以警告行先,對屢勸不改或嚴重妨礙交通的個案才「落簿」;以至效法內地利用人工智能錄像系統,做到容許部分商用車在指定時間內於禁區上落客及送貨,盡可能「畀條生路」有關搵食車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