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可親處

美國關稅戰下,經濟衰退憂慮升溫。與此同時,全球各地近年來接連發生天災,地震、洪水、暴風,讓人心驚膽顫。這些影像不禁讓人感慨:在自然力量面前,人的脆弱是多麼明顯。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的夜依然璀璨,讓我們更能體會到穩定電力的重要性。

維港兩岸的霓虹燈光在水面上閃爍,茶餐廳的燈牌溫暖了夜歸的人,寫字樓的燈火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生生不息。我們習慣了撳掣就有光,插蘇頭就有電,但卻鮮少問過:這份「理所當然」的背後,是誰在守護?

回想倫敦希斯路機場的停電事件,像是一面鏡——當電力系統這顆「城市心臟」驟然停擺,混亂便無可避免:旅客滯留、航班取消,經濟損失難以估算。相比之下,香港電力公司的供電可靠度,一般都高達5個九即99.999%以上,供電給港島和南丫島的港燈在去年,更加做到「六條九」99.9999%,即全年非計劃停電不足半分鐘。這數字背後,其實是阿婆煲湯的爐未熄,醫院手術燈持續亮著,地鐵到站廣播準時響起的保障。

記得「山竹」襲港時,窗外狂風怒號,屋內卻燈火通明。這份安定,正是電力人「未雨綢繆」的智慧:AI系統搭建的防護網,防洪工程築起的安全防線,應急演練提升的反應能力。那些看不見的地下電纜和變電站,都在最嚴酷的環境下得到守護。不同應變計劃和電力搶修隊,24小時待命,守護著光明,將意外攔在生活之外。

智慧城市的本質,是讓科技帶來市民的便利及社會進步。當電力公司為變電站裝設水浸警報時,他們守護的不止是設備,還有學校、社區中心及交易所等等的供電系統的正常運作。這份細緻滲透在每個角落,與醫院定期演習、極端天氣的沙盤推演,甚至引入AI預判風險——一切努力,只為不讓任何人成為「意外停電」的受害者。

「地球一小時」是全球最大型環保行動之一,每年獲得各界熱心參與和支持,成為社會大眾的焦點。今年的活動已經在上月 22 日(星期六)晚上8時30分為地球「熄了」一小時的燈,之後燈光如常,電力供應不斷!大家日後每次在熄燈及按亮燈掣時,或許該對這份「看不見的守護」道聲多謝——燈火可親處,方知歲月靜好。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