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收費改革難 有理還須說得清

整個醫療收費改革分開五年進行,距離落實首階段建議仍有八個月時間,當局必須繼續加強、優化解說工作。

醞釀多時的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上周出爐。正如政府的解說文件指出,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絕對可引以為傲:港人平均預期壽命全球第一;公院的醫療服務及醫護人員專業水平全球排名前列;公營醫療安全網更是不分貧富,覆蓋全民,不像英、美、加等地的公院,會將貧困無助、沒有醫保或社保保障,以至患上奇難雜症的病人拒諸門外。\

問題就是公營醫療服務太好,但收費太低(甚至免費),而且來者不拒,導致濫用與浪費情況嚴重,部分服務輪候時間冗長,醫護人員工時長、壓力大、人手請極都不足夠,公帑補貼開支不斷上升,加重政府財赤。隨着人口持續老化,醫療需求增加,以及越來越多嶄新但昂貴的醫藥及儀器面世,如再不作出較根本性的改革,公營醫療系統勢將爆煲,繼而影響服務供應和質素,令到更多無力光顧私院的重症和急症病人,得不到適時和適切的治療。

這正是今次改革的方向,透過適度調整部分服務的收費模式和水平,引入「能者共付」及「輕症共付」等概念,引導醫院、醫生,還有病人善用有限的公共資源,減少濫用和浪費,縮短真正有需要病人的輪候時間。政府已承諾會維持高達九成的資助比率,並將通過改革慳到和多收的款項,全數重新投放於公營醫療體系,進一步加強對貧、急、危、重病人的保障。

跟早前的兩蚊乘車改革比較,醫改方案公布以來,坊間的反對聲音似乎不大不多。原因之一是政府早於方案出爐之前,已通過醫管局主動接觸各持份者進行解說。事實上,大部分醫護界和病人組織代表,都深明改革的因由和好處,普遍支持改革原則,只是執行細節不同意見。

不過,對於普羅市民,尤其是最頻密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的基層長者,方案的資訊量實在太多。例如單計政府的精讀版解說投影片已有三十頁,首階段將調整的收費項目多達二十項,經優化的費用減免計劃及審查準則也頗為複雜,消化需時。現時坊間的討論,僅集中於急症室收費增至四百元及相關的篩選、人手安排,每年一萬元封頂開支利弊,公營加價會否引發私營醫療收費也上漲等相對簡單及表面的問題,未有觸及改革的全貌和核心。

整個醫療收費改革分開五年進行,距離落實首階段建議仍有八個月時間,當局必須繼續加強、優化解說工作。包括嘗試分開不同的改革主題、原則和涉及的服務範疇逐一講解;配以更多實際例子,包括現時的濫用與浪費情況,如同處理打擊濫用公屋問題;時刻強調改革為病人帶來的實質好處,以及不改革可能引發的嚴重後果,外國醫療系統的崩壞情況;並且不能讓醫衞局與醫管局單打獨鬥,要動員不同的政策局、政黨議員、社會及地區人士,還有身受其害的公院醫護人員和危重症病人等,現身說法,把道理說得清楚明白。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