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艙的誘感 │ 楊立門

早前政界一則花邊新聞頗引人談論,就是立法會主席去年聖誕節期間率代表團訪問日本,來回乘坐商務客位,又到訪不少港人熟悉的旅遊熱點,惹來「議員公費旅遊」的評論。立法會規管議員到外地訪問時所乘坐的機位等級,和政府公務員那套稍有分別,除了少數首長級高層官員外,飛行時間少於九小時便一律坐經濟客位,超過的話上司才可酌情批准提升等級。但立法會的做法是飛行時間一超過四小時便可坐商務客位。飛日本的時間剛好多於四小時,因此立法會這次行程完全合規,但際此公共財赤嚴重的關頭,議員是否應該知所避忌,那就自當別論了。

坐商務艙去旅行,偶然一次也是開心的。

商務客位是經濟客位的起碼兩至三倍,對很多人來說,出行坐商務客位,是種遙不可及的奢侈。商務艙的乘客和經濟艙的相比,只是上機下機時會快些,不會比人早些到達目的地;座位寬敞些和膳食高級點而已,為何竟可以收幾倍價錢,其實是基於簡單的供求定律。世上富豪多的是,加上企業高層、政要、名人大款、難道他們願意和其他「平民」擠在經濟艙嗎?他們是有「剛需」坐商務甚至頭等艙的,供應量又少,所以不少航空公司的主要收入都是來自商務及頭等客位的收益。

我有不少朋友喜歡精心計算如何用航空公司的里數或積分換取機位升級。容許客人用積分來升級的航班、機位有限,不是人人可以換到。那些不擅長這種「升級」功夫,但坐長途機又一定要坐商務艙的朋友,就只好平時省吃省用來買正價機票了,反正一年最多去一至兩次。一位朋友每年要去歐洲探望親人,積蓄雖不多,但每年只去一次,多花點錢也覺值得。

航空公司不時會推出一些商務客位的套票,價錢比較親民,但一次要買兩張來回商務票,而且日期和航班都不能改,否則要罰錢。可以想像,客人往往要半年甚至一年前把兩次旅程的來回日期定下來,之後的時間肯定會因為各種原因需要更改日期或航班,有時還不止一次。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經驗,好幾年前買了一種叫「二/三人同行」的套票,但有其中一人因事不能成行,我和另一人便得付每位幾千元的罰款。聽說航空公司每年在這方面收取的款項是十分可觀的。

隨着年齡增長,我越發覺得飛長途的話坐經濟位是件苦事。我很難在機上入睡,四肢長期屈曲着,加上時差的關係,到埗時的狀態會非常差。所以為了旅程的整體感受,我願意「豪」一點。但若飛行時間不超過九小時,我也同意政府規例背後的精神,真的不用飛商務,看兩套電影然後小睡、吃個飯,便到了。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