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筒 │ 楊立門

特區政府越來越嚴重的財政赤字雖不會馬上爆雷,但也是個不容輕視、急需全民攜手應對的問題。世界上不少國家和經濟體也有財赤問題,歐盟成員國有十一個,包括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大經濟體,已違反了公共財政赤字不得超過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三的上限,而且歐盟區的增長率長期處於低位,前景不容樂觀。我們國家的財赤超過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六,國庫仍然充足、貿易保持強勁、發遠期國債亦有較大空間。

長者乘車優惠每年耗四十多億公帑。

算起來,原來我們的千多億財赤已經超過香港去年本地生產總值(約三萬億)的百分之三,按歐盟標準已算是「違約」了。長期佔公共財政很大比重的地價收益已一蹶不振、內部消費疲弱、外貿亦繼續受地緣政治打擊,財赤已變成結構性,長期下去勢將影響香港(政府及企業)的信用評級,前景堪憂。減赤不外是開源和節流這兩道板斧,要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當然有很多可能性,相信高官、各界的專家及企業已在努力中。

在節流方面,香港的經濟已穩定得太久了,官也好、民也好,多少已養成「洗腳唔抹」的習慣,市民太倚賴政府的補貼和施予,政府在財政充裕時樂於當黃大仙,享受市民的掌聲,今天驀然發覺開大了頭,已積重難返。例如,為何社會福利和醫療的開支十年來竟勁升了一倍?為何生果金不用資產審查?為何水費幾十年來也末加過?為何大學生的學費回歸以來沒有調整過?為何年入過百萬的公屋富戶可以交多少許租金便可繼續佔用公屋單位?為何公營醫院住院成本每天六七千元,但只收百幾元?為何看急症室的病人超過一半分流為「次緊急」和「非緊急」類別,但他們仍只須付一百八十元便可以享用單位成本超過二千元的急症服務?

政府一項最受矚目的補貼是每年花公帑四十多億的長者乘車優惠,而且隨着人口老化支出只會繼續攀升。上屆政府把受惠年齡降至六十是個極不負責任的決策,這種優惠易放難收,要改的話既得利益者會有很大反彈。為今之計,只能大幅調整優惠的幅度,如提高須自付的金額、設使用次數的每日/每周/每月上限(逾者收正價)、設長途車程的補貼上限等等。此外,我亦大膽建議開徵離境稅。香港每年有近一億本地居民出境人次,約九成是經陸路口岸(即前往內地),一成左右經機場。若陸路離境的每次收三十元,機場離境的每次三百元,不足以構成外遊的「負面誘因」,因為哪怕是去內地短線遊,總會花費一千幾百吧,坐飛機的旅程更動輒一萬幾千。旅遊這活動,是有「閒錢」才會做的,這每年幾十億的稅收政府不收便白不收,就看官員有沒有這個膽識了。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