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財赤完全賴落地產市道或地產商身上,顯然是以偏概全及找錯了重點。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就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諮詢展開序幕,事先張揚本年度庫房會錄得約一千億元財赤,較年初預算的四百多億元高出逾倍。換了在早幾年,有人或會質疑財爺又在玩「狼來了」,企圖降低市民及政黨對《預算案》再次派錢、派糖的期望。但事實是這頭「狼」已連續第三年襲港,特區政府在最近六年已合計蒸發了五千億元儲備,絕對不是講玩或期望管理。
有學者及分析員將財赤問題歸咎於地產市道不振以至發展商不肯投地,令政府的賣地、補地價及物業印花稅等地產相關收入大減。有關分析不能說是錯,政府的地價收入高峰期有一千六百多億元,今年在接連出現土地「流標」後,估計總數連一百億元都不夠。全面撤辣後樓市交投是增加了,但同時樓價也跌了及少了額外印花稅收入,一來一回對庫房的幫補也不大。
然而,將財赤完全賴落地產市道或地產商身上,顯然是以偏概全及找錯了重點。任何市場人士,以至政府官員和普羅市民都應理解,樓價及地價都不可能永遠只升不跌。由沙士起計至疫情爆發,香港樓市已興旺了十四、五年,遠超過一般為七年的經濟增長或升市周期,大家都知終有一日會逆轉,並且不大可能回落一兩年便結束。
換言之,庫房的地產相關收入下跌某程度是意料中事,政府於好景時積穀防饑,就是為了避免在市差時捱餓。問題是現時庫房入不敷支的情況似有失控跡象,令財政儲備跌得過急,不但可能影響政府在北部都會區大興土木,發展創科,甚或會動搖了市民、市場和國際社會對特區財政和發展前景的信心。
本刊於本年度《預算案》發表時已分析過,政府近年屢現財赤,主因並非收入減少,而是在於開支增長得太快。本年度的政府開支是回歸前的四倍有多,尤其是教育、醫療及社福三大經常開支增幅最巨,而且易放難收,當中醫療及福利開支更會隨人口老化而持續上升。
有人建議向公務員開刀,包括立法減薪或全面凍結請人,這不單無助減省上述三大經常開支,還會進一步打擊私人就業和消費市場,可能得不償失。暫緩基建及大型發展計劃亦會產生同類負面效果,而且基建與土地開發是可帶來賣地、稅收等經濟回報的投資,而不像某些福利是有出無入的開支。
正如財爺指出,相對於許多經濟體,特區政府的財赤問題並不算特別誇張,只要大家都嚴守紀律,慳得就慳,應使才使,加上今年政府加緊提振經濟及中央的連串惠港措施,應能在三、四年內逐步回復收支平衡,太大動作地加稅或削支可能會弄巧反拙。
如何有效促使各個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以及各級公務員和資助機構員工都切實提升績效,減少浪費呢?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便找來了兩位知名商界人士操刀,成立名為「政府效率部(DOGE)」的新架構,準備為整個美國政府進行瘦身體檢,財爺會否效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