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宣布,調整各所資助大學的本地學士生及研究生學費,對上一次調 整,原來已是九七回歸前的事。
政府上周宣布,將於二○二五/二六學年起,調整各所教資會資助大學的本地學士生及研究生學費,每年加幅為百分之五點五,由現時每年四萬二千一百元,分三年增至二○二七/二八學年的四萬九千五百元。至於教資會資助的全日制副學位課程,學費亦會按相同比例分階段調升。
有別於近年的一些公共服務加費建議,社會對大學加學費的反應相對溫和,一些受影響的學生和家長亦無奈地表示支持。原因很簡單,香港對上一次調整大學學費,原來已是九七回歸前的事。之後二十七年來因種種因素而長期凍結,包括回歸初期的金融風暴和沙士疫情,以及早幾年的佔中、黑暴及新冠疫情等。政府在二○一一年曾建議調整學費,但因為當時已相當政治化和民粹化的立法會強烈反對而作罷。
隨着整體通脹及大學教學成本持續上升,最新的學費水平佔成本比率跌至只有百分之十二點五,遠低於原定的百分之十八的目標收回率。從另一角度看,即是納稅人的補貼比率持續上升,現時納稅人每年向每名本地學士生補貼接近三十萬元。即使沒有財赤問題,有關資助比率也難以長期維持,結果若非財赤不斷擴大,政府加稅填氹,就是被逼要削減對大學的資助,影響香港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
加費建議未有惹來強烈反彈,另一原因是香港設有相當完善的學生資助及貸款制度(即Grant/Loan),大家應從未聽過近年有學生因財政問題而無法讀大學。至於免入息審查的學生貸款計劃,息率比銀行定期存款更低,政府過去更曾因疫情等理由而多次延長還款期和豁免計算利息,不少人認為是過分慷慨,助長了部分大學生的先使未來錢和魯莽投資行為,終令「學貸變學債」。當局固然要因應大學加費而調整有關資助額,但同時亦應檢視相關貸款準則,加強打擊濫用和加緊追收欠款,為納稅人好好把關。
事實上,本港的大學不論在教學、研究、師資和設施等都在全球名列前茅,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大量的公帑投入乃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再加上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國際的獨特優勢,對許多海外和內地學生都極具吸引力。與本地生不同,外地生學費近年一直有按通帳等因素上調,但根本原則都只是收回成本,未能做到美國及英國般將大學教育產業化,以較高的外地生收費來補貼本地生。政府與各大學應循這個方向檢討。
此外,雖然今次加學費建議增幅溫和,做法合理,惟市民近年面對的可不僅是一項加費建議,百物騰貴下避無可避。水費、交通費、煤氣費,樣樣都排住隊加價,但許多打工仔及中小企的收入增幅卻追不上。尤其對於那些不合資格申請學生資助、收入不低但開支更高的中等入息家庭,一年幾千元的學費升幅絕非容易應付。政府有必要從宏觀角度,協調好各個部門及公共事業機構的加費建議,避免一下子、大幅度和太頻密地調整,以及做好相關的解說和支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