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以為繼 │ 楊立門

上個月到江門小遊數天,每程出行也是叫車平台網約出租車,開車的司機一般是廿幾到四十多歲左右,他們開車時喜歡播放流行曲,當中很多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二○一○年代之間的香港粵語歌。這些歌我全部耳熟能詳,聽着彷彿穿過了時光隧道,一下子重回香港流行曲的黃金年代。我在廣州的表妹也佐證,廣州人都仍在聽香港歌,但已是十多年前流行那些。

稍有留意無綫電視節目,或有在網上看內地音樂節目的人也許會發覺,內地的音樂水平近年已突飛猛進,無論是歌手的唱功及編曲的手法和品味,都很有水平。他們把一些老舊香港歌脫胎換骨,賦予了新生命,讓人耳目一新。所以不少中年以上的香港歌星在內地仍然十分吃香,尤其在大灣區,如陳奕迅、李克勤、古巨基、楊千嬅、林子祥、鄧紫棋等,而我們的「四大天王」更在全國都有號召力。但香港近年的流行曲完全打不進內地市場,我們今天還有老本可吃,但今後又何以為繼呢?

我一直在探究為何在十多年前,香港流行曲在國內「突然死亡」,而在香港本地也出現了一條世代鴻溝。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問題歸咎於潮流的自然更替、內地聽眾跟不上時尚,或者我們的音樂水平忽然江河日下。這些原因可能性不高,所以我們不能忽略一個與政治有關的原因。二○一四的一場佔中抗爭時,香港人對內地人的嫌隙,以及中港之間長久以來的矛盾開始表面化,之後一直潛藏醞釀,到了幾年後的反修例暴動達到爆裂點。從那時開始,香港的藝術、文創和流行文化界大部分都選了邊,站在本土意識、抗拒中國那一方。

從那時開始,香港的年輕歌手和製作人只會專注本地市場,不屑拓展內地市場,所以絕少涉足內地,知名度根本打不響。一些成了名的作詞人,例如我十分欣賞的林夕和黃偉文,可能因為參與過某些活動或表露過某種政治姿態,他們的舊作在內地也受到檢查。早前有報道說陳奕迅在內地的演唱會選了他們填詞的歌曲,歌單上作詞人一欄的名字竟被隱去,或換上了杜撰的名字。當紅如男團Mirror,還有幾個出色的樂隊組合,在內地的知名度也很有限,從沒有到內地演出,可能是因為香港市場已應接不暇吧,不知是他們自己的取捨,還是所屬公司的立場。

所以目前的狀態是,有看主流電視節目,亦不抗拒內地事物的人繼續熱捧上一代的粵語歌,而另一邊廂,只聽電台和網絡音樂的年輕一代則繼續沉醉於只有香港人聽得懂的新音樂。我們猶如活在一個平行時空。

四大天王的歌曲在內地仍大受歡迎。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