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加快復常 特區未能鬆懈

內地當局上月中發表新冠病毒防控的「二十條」優化措施後,全國感染數字隨即上升,多個省市都出現爆發,令外界憂慮相關措施會否重新收緊。不過,在短短不足一個月內,國務院日前再公布了「新十條」,即日起進一步放寬多項防疫措施,包括首次容許輕症確診者及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放寬了停工、停課及停止面授課堂的限制,以及嚴禁地方政府亂封亂控,擅自收緊地區的檢疫範圍和措施等。「新十條」亦未有再提「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顯示內地已正式、並加快開啟後疫情的社會復常之路。

有人質疑內地有關做法是急轉彎、打倒昨日的我,甚至說成是對病毒投降、變相承認過往的「清零」政策失敗,其實今次調整主要是建基於科學。包括香港在內的海內外臨牀數據都顯示,變種新冠病毒Omicron傳染力雖強,但毒性較弱,尤其是對已接種疫苗人士,感染後的重症率和死亡率極低,幾乎與普通流感相若。加上內地民眾的接種率已相當高,因此有條件逐步放寬防疫。

本港一老一少疫苗接種率未如理想,首批打齊針及感染的市民免疫力亦開始下降, 完全放寬防疫措施將對醫療系統構成重大危機。

如同香港及多個海外地區,內地政策轉向也是考慮到經濟及民生所需。長達三年的嚴格防疫及限制流動,大規模的隔離、封控及停工停產,對內地居民的個人收入和整體經濟造成沉重打擊。尤其是碰上全球經濟放緩、歐美圍堵打壓、俄烏戰事衝擊,以及大部分國家都已重新開放,內地再繼續無止境地封關鎖國,其負面影響可能會是災難性、永久性的。我國必須盡快急起直追,追回因疫情而錯失了的發展機遇和時光。

當然,中央有關決定或多或少是要回應內地民眾的抗疫疲勞,以維持社會和政治穩定。早前在新疆發生的致命大火,不論事實上是否與當局的封控措施有關,都已變成各省市人民發洩不滿情緒的導火線。海內外的相關悼念和示威活動,更有被境外反華勢力利用、渲染,甚至煽惑搞局之嫌,有可能成為新一波顏色革命的苗頭。適逢全國兩會臨近,內地政府換屆在即,有必要及早出招將火種撲熄。

香港自第五波疫情的發展中期,特區政府在中央默許下,其實已很大程度偏離了內地的「清零」政策,現在就更加毋須擔心會被指有違國策,可因應自身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而放寬防疫措施,但這亦不代表香港可以完全放鬆。

首先,自香港多次放寬入境檢疫和社交距離限制後,輸入個案大增,院舍爆發亦重現,公營醫療系統再次受壓。第二,本港的一老一少接種率仍未如理想,首批打齊針及首批感染的市民的免疫力亦夠鐘開始下降。

其三,內地現時僅放寬了內部防控措施,在外防輸入方面暫未見放寬。香港欲經濟民生全面復常,首要爭取與內地恢復通關,對病毒不設防,對達致這個目標肯定有百害而無一利。寒冬已過,春天將至,請香港市民繼續忍耐,也請中央及特區政府因應疫情及社會變化,靈活行事,急民所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