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全民運動 發展體育產業

在杭州舉行的第十九屆亞運會日前圓滿閉幕。擁有主場之利的國家隊,一如所料取得歷史性的好成績。不論是金牌(二百○一面)或是總獎牌(三百八十三面)數目,都超越了二○一○年同樣由中國主辦的廣州亞運紀錄,將另外兩個亞洲體育強國日本和南韓越拋越遠。

中國香港代表隊雖然在多個傳統運動強項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面對青黃不接,但憑藉多位老將(七欖姚錦成、單車楊倩玉)與少將(游泳何詩蓓、劍擊張家朗、高球許龍一)齊心拼搏,再加上幾支奇兵(賽艇及橋牌)突出,還有內地同胞的現場支持,港隊最終仍追平了歷屆亞運最多的八面金牌紀錄,在獎牌榜排名十二,勝過不少區內大國。

獎牌總數方面,港隊在杭州亞運首次突破五十大關,剛好躋身十大,當中包括多個團體獎項,證明香港並非只有某幾位表現突出的運動員或只集中於某幾個項目。港隊在多個過往從未奪牌的項目取得零的突破,例如久未獲獎的田徑項目跳遠、今屆亞運新增加的電競比賽等。部分項目即使未能獲獎,在名次或成績方面亦已創下香港紀錄,包括首次打入亞運四強、在晉級過程中先後擊敗兩支亞洲勁旅的男子足球隊。

香港代表隊在杭州亞運表現出色,取得八金十六銀二十九銅佳績,總獎牌數目更打破歷屆紀錄。

杭州亞運的成功舉行,國家隊與香港隊的優秀表現,不但振奮了兩地民眾的人心,有效凝聚社會和提升愛國情感,由觀賽民眾帶動的跨省旅遊、由商場直播賽事帶動的人流和消費、由體壇明星帶動的運動商品及相關服務營銷,對正值低潮的兩地經濟,都起了不容小覷的激刺作用。

特區政府在二○二一年《施政報告》,宣布香港的體育事業除了要做到精英化、盛事化和普及化,還要向專業化與產業化的方向發展。港隊在杭州亞運及近期多項國際賽事的表現,以及越來越多全職運動員、教練和其他支援人員的出現,反映香港體育在精英化和專業化已走上軌道。盛事化方面,隨着疫情遠退,國際七欖、香港馬拉松,還有女排、網球、桌球、高球,以至龍舟賽等多項國際體育盛事先後在港復辦,吸引不少海外及內地民眾專程前來觀賽,並順道旅遊消費,帶動日夜經濟。

至於普及化和產業化,香港過去明顯較弱,有較大改進發展空間。香港體育過去難以做到普及化,原因包括學生學習壓力大,打工仔工作時間長,康體場地不足及設施殘舊,以及社會整體缺乏運動氛圍等。產業化遲緩則主要是意識及體制問題,包括部分官員和業界仍或多或少抱着錯誤及過時的觀念,抗拒將體育商品化或將運動員明星化。

完善選舉制度後,各類大型及地區康體設施正加快推展,包括耗資數百億元的啟德體育園,加上有越來越多港人重視健康及工作生活平衡,以及二○二五年香港與廣東省及澳門合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契機,政府、體育界,還有教育界和商界,都必須把握機遇,加緊推動體育普及化和產業化,從而提升港人健康,促進經濟發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