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很喜歡自己到藥房配藥。
香港四處都有藥房,十分方便,而且現在有些藥房都中西合璧的,方便市民選擇。
筆者在本欄都有提過,我們自己買藥也要留神。有很多藥是需要醫生配方,不能自己隨便去買,因為亂用可以有危險。不少藥是醫生對症下藥,更是針對病人的病情開藥,用哪種藥,如何定藥量,是因應診斷、病理和病情嚴重程度、是否穩定、有沒有惡化或好轉,亦要考慮其他共同存在的疾病決定;更因為有不少藥,不論中西藥,可以有不同的副作用。
即使中藥也可以有副作用。李時珍中藥大師將藥分為上、中、下藥。「上藥」很溫和,不同體質和病情的人服了也可固本培元,補充體質;但「中藥」是否適合要視乎病人體質,病理和病情程度,不應亂服;「下藥」更是本質有毒情,例如砒霜可醫白血病,也可以毒攻毒,但本身便是毒藥。
很多研究證明馬兜玲酸對腎臟有毒性。
2000-2008年很多研究證明使用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藥材可造成腎衰竭,需長期洗腎。
2013年8月,馬兜鈴酸引發泌尿道上皮癌的基因突變揭曉,由台灣林口長庚醫院泌尿腫瘤團隊與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合作,找出他們認為目前已知「最強致癌物」馬兜鈴酸,引起的所有突變基因,且首次發現其可能導致肝癌,呼籲民眾不要食用含馬兜鈴酸或來路不明的中草藥。

2025年7月,自然期刊指出馬兜鈴酸可能導致不抽菸的人罹患肺癌 。
當然這些言論引起很多爭議,但也有建議不少中西藥都應該由醫生醫師對症下藥,要配方,在香港,政府立例某些西藥必須由醫生配方,不可自己隨便購買,不應讓巿民任意購藥,例如:抗癌藥、抗生素或類固醇等藥。
政府今年第4季制訂「社區藥物名冊」,2026第4季分階段推行「社區藥房」計劃。醫務衞生局推行社區健康中心,也將推行公私共治在「社區藥房」配藥,藥費將和在公立醫院支付的相同;參與基層醫療健康計劃的病人,取藥的費用亦和在私家診所相同。
醫管局決定統籌藥物採購,除了以較相宜價錢購入藥物外,亦能有較好的售後的服務,確保藥物供應鏈的穩定性。
推行社區藥房有很多好處。筆者認為醫生、護理及藥業人員,應該協助醫管局教育大眾,改善市民用藥文化,不應自行聽信非專業的人亂配藥,妄下決定用配方藥,以致誤用有很多副作用可能傷身的藥。
總之預防勝於治療,病向淺中醫,有智慧和科學根據的對症下藥,希望大家更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