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幾期跟大家拆解了室內漏水的常見位置與補救方法,不過大家也明白「寧可事前多費心,不願事後補漏水」,浴室、廚房作為室內主要用水區域,防水工程絕對是裝修時的重點。這次我們從施工步驟及需注意的要點起,讓大家做好這道「防水防線」,減低日後出現漏水問題。

一、前期準備:基層處理是防水的「第一道防線」
很多人都以為防水只靠塗料,但基層(即牆地表面)的平整度、潔淨度才是直接影響防水效果。這一步若偷懶的話,後續的塗料再厚可能也有機會「裂開漏水」。
1. 徹底清潔:先將牆地面的水泥碎屑、灰塵、油污清理乾淨,尤其是廚房若殘留的油漬會讓防水塗料「粘不牢」,需用除油劑擦拭後再沖洗,待完全乾透(至少 24 小時)再施工。
2. 修補缺陷:檢查基層是否有空鼓、裂縫或凹陷:
.若有空鼓(即敲擊聽到「空空聲」),便需處理空鼓部分,重新用水泥砂漿填平;
.裂縫或凹陷處,先用防水填補及磨平,以確保牆地面無「高低差」;
.另特別注意「角位」(牆與牆、牆與地的交接處)和「喉管位置」(牆身及地台的來去水管喉),這些位置是應力集中點,建議先做「圓弧處理」—— 用水泥砂漿將直角磨成半徑 5mm 的圓角,避免塗料在直角處積聚過厚、日後開裂。

二、防水塗層施工:選對材料 + 按規範涂刷
防水塗料的選擇與塗刷手法,直接決定防水層壽命。香港市場常見的防水塗料有:丙克力水性防水漆、彈性水泥、PU防水塗料等,如 (SikaTop 540、103Seal、107 Seal HK、SikaTop 103 Seal、SPEC CW100 、Monoset RXV 等等) ,大家可按區域選擇:
.浴室地面、牆身(至少 1.8 米高,淋浴區建議做到頂):要選附著力強、抗滲性好;
.廚房牆身(灶台附近至少 1.5 米高):選耐高溫、不易因熱脹冷縮開裂。
塗刷步驟需遵循「多層薄塗」原則,千萬別貪快一次刷太厚:
1. 第一道塗層:用刷子或滾筒均勻涂刷,厚度控制在 0.5mm 左右,重點刷角位、喉管根部 —— 可在這些位置額外纏繞一層玻璃纖維布,再刷塗料,加強抗裂性;
2. 間隔養護:第一道塗料完全乾透後(通常 6-8 小時,具體看產品說明,潮濕天氣需延長),再刷第二道;
3. 交叉塗刷:第二道塗刷方向與第一道「垂直交叉」(如第一道橫向,第二道豎向),確保塗料均勻覆蓋,無漏刷;
4. 檢查厚度:兩道塗料後,總厚度需達到 1.5-2mm,若厚度不足,需補刷第三道。

三、閉水試驗:驗收防水效果的「最後一道關」
防水塗料乾透後(至少 48 小時),必須做試水測試 —— 這是檢查防水是否合格的「唯一標準」,千萬別因為趕工期跳過。
1. 圍擋注水:在浴室門口用水泥砂漿做一道「擋水坎」(高度 10-15cm),防止水流出;然後向地面注水,水位高度至少 5cm(覆蓋整個地面),並在牆身做水位標記。
2. 靜置觀察:保持水位 24 小時(建議 48 小時更保險),期間定期檢查水位是否下降 —— 若水位明顯下降,便是有漏水。
3. 多方檢查:除了室內,還要聯繫樓下住戶,檢查其天花板、牆面是否有滲水痕跡;同時檢查浴室牆身背面(如隔牆的客廳、臥室牆)是否發潮,避免「牆內滲水」被忽略。
4. 補救措施:若發現滲水,需找到漏點(通常在喉管根部或陰陽角),鏟除原有防水塗料,重新按步驟由基層處理、塗刷塗料,再做閉水試驗,直到無滲水為止。

四、後期保護:防水層「怕刮怕踩」,千萬別大意
試水測試合格後,防水層還處於「脆弱狀態」,後續鋪瓷磚、安裝潔具時若不注意保護,很容易破壞防水。
1. 避免尖物劃傷:運送瓷磚、水泥時,避免用鐵鏟、水管等尖硬物品刮擦牆地面;
2. 鋪磚注意事項:鋪瓷磚時,水泥砂漿的水分不宜過多,且避免用力敲擊瓷磚 —— 若需在牆面打孔(如安裝花灑架、廚房掛件),需先用探測儀確認無水管後再打孔,打孔後用防水膠填補縫隙;
3. 及時清理:施工過程中若有水泥漿、膠水粘在防水層上,需及時用濕布擦除,避免乾結後鏟除時破壞防水層。

最後提醒:防水工程的「香港本地注意事項」
.香港樓宇多為「舊樓密集」,若住戶是舊樓翻新,建議先檢查樓板是否有「老化裂縫」, 必 要時先做樓板加固再做防水;
.選擇防水塗料時,最好選用較好的品牌,避免購買劣質產品;
.施工時若遇到潮濕天氣(如雨季),需打開抽濕機或風扇,確保基層和塗料充分乾透,
否則容易出現「塗料起皺、脫落」問題。
防水工程看似瑣碎,但每一步都關乎日後居住體驗。畢竟,一道扎實的防水層,才是家裡「安心入住」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