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長者因嚴重消瘦及無胃口前來求治,病人自訴納食少,見飯餸便不想吃,每到用餐時都感到壓力,情緒表現抑鬱,夜間難以入眠。病人患胃病多年,長期服用制酸藥。精神萎靡,說話無力,脈象弦細乏力,舌質淡苔白偏膩,診斷為肝鬱氣滯,氣血虧虛。
患者因胃酸長期被抑制,導致胃口欠佳,現又不能一下子停西藥,以免胃酸代償性反彈,故現先將胃藥量減半,另輔以中藥制酸。中醫制酸,關乎氣機升降的理論,胃氣宜降不宜升,不然致胃酸上逆,影響消化功能。現因長期服用西藥制酸劑,在中醫理論中屬於將氣機強行沉降,導致中焦氣機紊亂,進一步加重肝鬱氣滯之體。
即使病人已見氣血虛弱,但因肝氣鬱滯偏重,故不能一味進補,不然虛不受補致病情更重。治療中須一方面疏理氣機,一方面補益氣血。
中醫的「抑酸」應更準確地說是「調酸」,通過恢復脾胃正常功能,使胃酸分泌自然歸於平衡。病人服用中藥一個月後,已停用西藥而未見胃酸反彈。最重要一點,不管食量多少,病人須定時進食,誘導胃酸定時分泌。在期治療的中後期,胃酸分泌漸趨正常,逐步加重了補益氣血中藥的份量。經過一季的調治,病人體重由八十磅升至接近九十磅,胃納已增,也消除了進食的壓力,睡眠亦得到了改善。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