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幾年,PD-1免疫治療在鼻咽癌治療的應用取得了突破性發展,這些突破大部分是內地的臨床研究計劃中得到證實。二○二五年四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放射腫瘤科,以及中華醫學會臨床腫瘤學會的馬駿教授及劉需教授在《刺針:西太平洋區域健康版》發表了名為「鼻咽癌的免疫治療:現況與未解答的問題」的評論文章,總結了內地PD-1免疫治療在鼻咽癌的臨床研究、突破性發展,及指出未來臨床轉化的挑戰和研究方向。
這篇文章指出,對於復發性或轉移性鼻咽癌,三項大型三期臨床研究(CAPTAIN-1st、RATIONALE-309和JUPITER-02)一致表明,在化療的基礎上合併使用PD-1免疫治療作為一線治療,可顯著改善腫瘤無惡化生存期(PFS)。特別重要的是,在JUPITER-02臨床研究計劃的中位追蹤期為三年時,治療組總存活期(OS)得到顯著改善,三年總存活率顯著提升了15.3%(治療組64.5%、對照組49.2%)。
在局部區域晚期鼻咽癌的治療中,第三期臨床研究計劃CONTINUUM首次證明,在常規治療(包括放射治療前使用誘導化療、同步化放療,和放射治療後使用輔助化療)合併使用PD-1免疫治療可顯著改善包括鼻咽癌在內的頭頸癌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然而,迄今為止,總存活期並未顯著改善,原因可能是因為對照組中的患者在病情復發後,64%的患者接受了PD-1免疫治療,因此改善了他們腫瘤在復發後的控制及總存活期。
另一方面,考慮到CONTINUUM研究計劃的成功以及與同步順鉑化放療相關的顯著毒性,省略同步順鉑化放療的策略,得到了良好的腫瘤控制和存活率、治療相關毒性減低了、治療的耐受性和病人生活質量都得到改善。這治療策略在另一項第三期臨床研究計劃進行研究並加以證實。利用分子標記(包括PD-L1、TMB和MSI)預測腫瘤對免疫治療的反應,和個人化免疫治療策略至關重要。遺憾的是,這三個在其他腫瘤中被廣泛應用及認可的分子標記尚未被證實適用於鼻咽癌。
文章最後指出,儘管鼻咽癌的免疫治療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有三個極待解決的問題:哪一種方案(誘導、同步、輔助、合併使用)是最佳策略?哪些生物標記可以指導鼻咽癌的個人化免疫治療?鼻咽癌對PD-1免疫治療的抗藥性機制為何?可以採取哪些策略來克服這些抗藥性?以往香港未有積極採用來自內地的先進醫療科技,隨着內地在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發實力已實現跨越式提升,香港應積極採用這些先進科技,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