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又稱脂肪性肝病,是指肝細胞內脂肪堆積超過肝重的5%,可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兩大類。近年來,隨着飲食不節、生活形態久坐不動,脂肪肝已成為常見的都市病,甚至年輕化。
脂肪肝的成因
脂肪肝的形成與多重因素有關,包括:飲食過量,長期攝取高脂、高糖及高熱量食物,導致脂肪合成增加;缺乏運動,令脂肪代謝減慢;肥胖與代謝症候群,例如: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也會增加風險。此外,酗酒使肝臟產生過多脂肪酸,並損傷肝細胞;而營養不良或過度節食則因蛋白質不足,影響脂肪運輸,也可能誘發脂肪肝。

體質分型與治療原則
中醫雖然無「脂肪肝」病名,但多歸屬於「痰濕」、「脅痛」、「積聚」等範疇。根據體質與證型,可分為以下三型。
肝膽濕熱型,又稱濕熱型脂肪肝,常見於喜食辛辣油膩者,或有口苦口乾、小便黃等濕熱內蘊特徵。此型患者多見脅痛、腹脹、大便黏滯等症狀。中醫認為濕熱蘊結肝膽,阻礙氣機,應以清熱利濕、疏肝解鬱為治療大法。常選方藥為茵陳蒿湯合龍膽瀉肝湯加減。
脾虛痰濕型,為脂肪肝中常見的證型之一,主要與飲食過量、久坐不動及脾運失健有關。這類患者往往形體肥胖、精神不振、舌苔厚膩,並伴隨腹脹、疲倦、便溏、水腫等症狀。治療當以健脾化濕、消痰祛脂為主,常用方劑如二陳湯合平胃散加減。
肝胃不和型,亦即氣滯型脂肪肝,常見於情緒壓力大、性情易怒及食慾不振者。中醫認為,情志不暢易致肝氣鬱結,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導致脂肪代謝異常。患者通常有脅肋脹痛、胸悶、經常打嗝、胃脘不適等表現。治療上以疏肝理氣、和胃消滯為原則,常用方劑為柴胡疏肝散加減。
飲食原則
控制總熱量攝取,避免暴飲暴食,減少油炸、甜食、加工食品。增加膳食纖維,如全穀、蔬菜、水果。適量攝取優質蛋白,如豆類、魚肉、蛋白;要戒食宵夜。
脂肪肝雖然多為無症狀,但若不及時調理,可能進展為脂肪性肝炎、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中醫強調辨證論治,配合飲食與生活方式調整,能有效逆轉脂肪肝。養肝之道,貴在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