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是陽氣最盛的季節,萬物繁茂,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出汗增多,容易耗氣傷津。中醫認為:「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夏季應順應自然之氣,重點在於養心安神、清熱解暑、健脾祛濕,以達到調和陰陽、預防疾病的目的。
中醫夏季養生原則
1. 養心為先,避免焦慮
夏季屬火,與心相應。心主血脈,藏神,夏天氣候炎熱,易使人心煩氣躁、失眠多夢,因此養心安神是夏季養生的重點。中醫主張「心靜自然涼」,建議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激動或焦慮。
2. 順應陽氣,晚睡早起
《黃帝內經》提到:「夏三月,此謂蕃秀……夜卧早起,無厭於日。」夏日晝長夜短,應適當延後就寢時間,早起迎接晨光,順應自然節律,有助於陽氣的生發與宣洩。
3. 適度出汗,避免過勞
夏季出汗是人體排熱的重要方式,但過度出汗會耗傷津液,導致疲倦乏力。應避免烈日下做劇烈運動,選擇清晨或傍晚進行適度活動,如散步、太極、八段錦等。
4. 健脾祛濕,防暑濕困脾
夏季多雨潮濕,濕邪易困脾胃,導致食慾不振、腹脹便溏。中醫強調「脾為後天之本」,建議飲食清淡、避免油膩、生冷食物,以保脾胃運化功能。
飲食原則與舉例
1. 清淡為主,避免辛辣
夏季飲食宜清補,忌過食肥甘厚味。可多食具有清熱解暑、健脾利濕功效的食材,如冬瓜、黃瓜、綠豆等。
2. 適量補水,生津止渴
出汗多易傷津,應定時補充水分。
3. 多吃苦味,清心降火
中醫認為「苦入心」,苦味食物如苦瓜、蓮子心、芹菜等,有助於清心火、降內熱,適合夏季食用。
4. 食療舉例,清熱解毒
綠豆百合湯有清熱解毒、潤肺安神的功效;冬瓜薏仁湯可以利水祛濕、健脾消腫;荷葉粥能夠清暑利濕、健脾開胃。
夏季養生貴在順應自然、調養心神、飲食得宜。透過中醫的整體觀與辨證施養,不僅能預防暑熱相關疾病,亦能為秋冬的健康打下基礎。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