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連續陰雨導致許多人因泄瀉尋求中醫治療。症多見大便溏爛如水,周身困乏,肛門或腰腹下墜,食慾不振,或晨起即瀉、腸鳴等。這是因為脾虛濕困,加上持續下雨導致體內外濕邪相引,使清陽隨濕邪下陷,成脾虛下陷,清陽不升的濕盛之象。
不少患者自知濕困不斷喝祛濕茶,常包括茯苓、澤瀉和薏仁等淡滲利水之品,濕邪已經下注導致泄瀉,用利水之品反而犯了「降之又降」之忌,不利於止瀉。正確治法應是使脾氣恢復,清陽上升。
中醫治法以升陽祛濕為主。透過升陽使「下者舉之」,清陽上升,挽回中氣下陷之勢,脾氣來復則泄瀉自止。
升陽法多用風藥,包括升麻、柴胡、防風、羌活、獨活等。因風藥上行,有助升陽,且藥性辛散溫燥,能夠散濕燥濕,助清陽上升,針對濕邪下行之性。
同時可加入健脾益氣之品,如黨參、白朮、黃芪、甘草, 標本兼顧,但亦要注意不能用量多過,防甘藥中滿,不利濕行。
許多患者兼見腹痛,甚至排便不爽,此時應加入理氣行滯之品如陳皮、青皮、木香、山楂、神曲、枳實等藥以通濕積,使氣機通則不痛。若化為濕熱,則需加入黃芩、黃連、梔子等清熱燥濕。
不要見濕則利濕,應留意脾虛之本,強調脾氣升清的特點,才是正確健脾祛濕的方法。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