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胃氣則生 無胃氣則死 | 黃劍峯

現今的都市病其實很多都是吃出來的,「病從口入」這句話,大家應不容忽視。門診見到很多病人,不是膽固醇高,便是糖尿病或高血壓,大多因為不節制飲食所致。如何管控飲食,絕對是養生的大道理。

自助餐文化可以話累及不少人,逼使在短時間內大量進食,對脾胃造成極大損害。大家要明白,在整個進食和消化過程中,人體需要消耗很多能量,這些能量相當於中醫所說的氣,那是脾胃之氣。故脾胃氣虛的人,進餐時會滿頭大汗,餐後又想睡。

中醫一直強調脾胃的重要性,因為它是後天之本,是人自出母體後,主要氣血生化之源,這個基地若有任何損害,必然對其他臟腑造成影響。中醫有句話:「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這個胃氣是胃之陽氣,比喻為即使患重病,只要還能吃,即胃氣未竭,一般通過治療,病仍能向癒。但若胃氣衰敗,飲食不入,預後便不好了。

一般來說患病的人,不管輕或重病都會沒胃口,因身體啟動了自救機制,以減低能量損耗,藉此集中力量對抗病邪。所以對於重病患者,若他沒胃口便不宜勉強進食。反之,一直沒胃口的重症病人,突然某天跟你說很肚餓,這表示胃氣復來,那絕對是病癒的好兆頭,體現中醫所說:存得一分胃氣,保得一分生機的道理。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