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羊的兩種境界 | 梁家權

香港很少農場養羊,只在石崗雷公田「農場鮮奶」的圍欄內見過十隻八隻山羊,平生未吃過本地養大的羊,而吃得最多是新西蘭來貨,而且較多吃羊架。毫無疑問,吃羊架都因為上西餐廳,雖然偶有中菜館做羊架食饌,但有一個固執的睇法,就是西餐的烤焗比中廚的煎炸正路。

論口感,背部後方和兩側的脊肉和里脊肉的肉質,即是稱為羊鞍的部位較緊緻,但卻是最瘦最嫩滑。至於肋排部位的羊架,拿着那條肋骨就可以送到嘴裏撕咬,實在方便,五成熟的肉質較軟,而七成熟的肉味則較突出。

小時候沒上過高級西餐廳,只是非常間中去上海街近咸美頓街口的咖啡室吃豬柳或雜扒碟頭飯。不過,我的童年非常幸福,因走後門送湯給半島酒店廚房內話得下事的姑丈,經常有機會躲在廚房內吃外籍大廚炮製的大蝦、牛扒等名貴西菜,但印象中沒吃過羊架或羊鞍。記憶中阿媽買羊肉或羊腩做餸絕無僅有,偶然在冬天會買主要是羊骨頭和羊腰以藥材煲湯,媽說羊腰有益,所以孩提年代吃羊腰吃得不少。

第一次認真吃羊肉是與同學去廟街打邊爐吃炭爐羊腩煲,其實不太吃得出甚麼羊味來,因為整煲羊腩連湯汁都很重味,加上貪心蘸太多腐乳醬,都將羊味蓋過了,所以吃不到羊肉有膻味。羊腩煲當然算是中式烹調法,也似乎是廣東甚至是香港最風行的吃羊方式,也是本地頗受落的食饌,但近年羊腩煲越來越貴,而名不副實的更多,根本不是腩位,更惱人是無皮的雪藏貨︱無皮的羊腩有乜好食!

早年在新疆夜市街頭吃烤羊,看見檔口掛上新鮮羊腿,整條買下即刻斬大件在炭火上燒烤,只見攤販撒上大量孜然粉,烤得入味三分,是平生吃羊吃得最痛快的一次。如此炮製顯然不是所謂的塞外風味,而是粗獷的街頭重口味,同時灌大杯啤酒更暢快無比,與西餐用錫紙包裹肋骨烤焗羊架的優雅做法,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境界。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