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多醬 | 梁家權

灣仔道上短短幾十米的一段克街有幾家小食店都賣腸粉,經常有十多人聚集街頭捧住碟子,吃着墊在白色雞皮紙上的腸粉,蔚為奇觀。大家都搶生意,除了鬥平,亦鬥好相與,否則客人隨時行過兩步幫襯隔籬舖,是謂之有競爭才有進步。

十元八塊有四條腸粉,當今之世算是便宜了,與附近灣仔街市鏡記麵廠的零售價僅貴些少。須知小食店還要應付燈油火蠟舖租人工,而且澆帶甜的豉油毫不留手,甜醬辣醬麻醬和芝麻亦落得很慨慷,實在抵吃。

現在已不奢望吃到很有米香的腸粉了,因為潮流都愛大量豉油和醬料,根本不可能吃到米味。相信不少人未必確切知道豬腸粉本質應該是甚麼味道,我也是因為狄娜才領略到靚腸粉的原來真味為何。

當年狄娜回港,總喜歡到灣仔喜萬年酒家吃飯,我負責處理她的專欄文章,認識了這位奇女子,有幾次獲邀叨陪末座,見識到也吃到她其中一道愛吃的食物布拉腸粉,店家顯然知道她的愛好,不加蔥和蝦米,雪白的腸粉只伴幾條灼熟的菜心,附上一小碟醬油,她已吃得很滋味。見她如此淨吃齋腸,我不好意思整色整水加甜加辣,也就跟她齋吃,才發現當時喜萬年的布拉腸粉很有米香,此後成為我判斷腸粉水準的對比標尺。

狄娜走了,後來喜萬年也搬了,只去過現址幾次的朋友飯局,當然不好意思特別叫布拉腸粉,況且實情不知道在菜譜上有沒有這道食物,說不定是狄娜才有得吃。

時候街頭有推車仔或騎單車的小販賣豬腸粉,分齋腸和蝦米腸,這些豬腸粉一碌碌捲得十分完整,小販先取出搪瓷小鐵碟,墊上白色雞皮紙,掃一點油以免黐實腸粉,然後揭起用火水爐蒸着的不銹鋼箱子,一手提出幾條腸粉,一手用鉸剪剪。或許當時年紀小,人微言輕,央小販大嬸多落甜醬及麻醬,大多數都不得要領,連豉油也不夠醮勻,人大了,個子也高了,說話也不其然有份量,想點樣混醬都隨心所欲。

這種蝦米腸與布拉齋腸是兩種食法,少點醬料也欠風味。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