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天跟師父李文基拍攝一道芽菜菜式,他帶來一袋又粗又短的芽菜,樣子似縮水銀針粉,他說是馬來亞的產物。這種「肥仔芽菜」近年在本地冒起,比常見幼長的本地芽菜較爽脆,炒起來不易出水,而且不易軟腍,賣相又好睇得多。
小時候覺得清炒芽菜仔最容易做,價錢相當便宜,當年小販用報紙包一大包,用鹹水草紮好,拎回家報紙都濕透。芽菜仔是細細粒的綠豆浸發長出來,銀白芽菜下端是根,頭頂是豆瓣,有些綠豆殼還未脫離,放在盆中過水沖洗,殘留的綠豆殼會浮起,清理相當容易,過兩次水,芽菜仔便算沖洗乾淨,瀝乾水,燒紅鑊,落油,放一大塊拍扁了的薑,以辟除芽菜仔的青澀味。把芽菜仔和幾段蔥頭落鑊,放少許鹽,將炒好之時,用來點綴的青綠蔥段也放進去,收火即成。
直至與飲食結緣,對烹調有更多認識,與大廚多了交流,才知道那些年少不更事,炒芽菜仔總是炒出一碟水來,只是當年不以為意。後來大廚教大火猛炒,上碟前先把瓷碟燙熱才盛芽菜仔,果然有效。
不過,有人見過我炒的芽仔菜,認為工夫不夠仔細,認為應該摘成銀芽才好看。實情我是知道的,因為自小已在街頭見過一些婆仔摘芽菜仔,搣去已呈啡色的根和頭頂的黃色豆瓣,只留銀白色中間一段,謂之「銀芽」,炒出來整碟銀白色襯幾條青綠蔥段,煞是好看。直至如今,一碟芽菜仔總有百多條吧,逐條搣頭搣尾,少點耐性都不行,我真的沒這份耐性,婆仔幹這種粗活與剪線頭無異,能掙多少錢?可當時社會並不富裕,草根階層一家大小都找些細活維持家計,今天的part time工種已非昔日的工夫了。
芽菜仔青淡但好吃,跟尺碼大很多的大豆芽食味和口感是兩回事。芽菜本質是綠豆,而大豆芽本身是大豆發出來的,那兩豆瓣直情是大豆模樣,質感硬實,吃起來很費勁。但它用來熬湯底,卻熬出相當甜的湯頭來。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