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牛肉麵雜憶 | 梁家權

小時候對台灣的認識,除了每年十月在屋邨遮天蔽日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之外,其他諸如歷史、名勝、食物的了解幾近零,直至讀浸會學院期間到九龍城搵食,發現剛開業的「台灣牛肉麵」,吃過一碗之後心郁郁去台灣了解一下。

坦白說,那些年對甚麼是美食連一知半解都談不上,而且根本未去過台灣,所以不知這家牛肉麵是不是正宗台灣口味,只覺得幾好食喎!

不過,到台灣升讀大學的小女友移情他方,去台灣的意志也打消了,直至後來認識黃毓民,吃過他台灣太太主理的私房牛肉麵,深深被那口濃郁的青紅蘿蔔湯頭吸引;又後來,在李純恩的「大婆牛肉麵」,嚐過另一番似是港味(或可能是上海味)的牛肉麵;再後來,讀過台灣寫風土庶民飲食的作家舒國治的飲食文字,跟他的足跡吃過台北幾家牛肉麵,果然大開眼界。

自從在飲食文字圈中浮沉,便有一個宏願:吃出平凡中的不平凡。亦因此往後的人生常在街頭小食裏揣摩,即使一碗豆腐花,也花了不少日子琢磨。台灣牛肉麵當然比豆腐花複雜,但對很多人來說依然是很普通的食物,而且覺得口味萬變不離其宗,清燉、紅燒或麻辣,算是很基本的選擇,有人計較湯頭,有人也鍾愛加入的炒酸菜。

看似簡單的牛肉麵,能吃出箇中的小小不同風味。正如台灣到處都有的滷肉飯,仔細用心去不同的店吃,如入大觀園,繁花似錦,百味紛陳。

愛上牛肉麵,之後每次去台灣各地,都找小店的牛肉麵細味。九十年代中兩岸飛彈危機,從台北松山機場乘螺旋槳飛機赴澎湖,後又轉去金門、馬祖採訪,除了乘機淺嚐金門高粱酒,亦吃過當地的牛肉麵,猜想被派上前線站崗的台灣少爺兵,究竟想吃一碗可口的金門牛肉麵,還是台北西門町的名店出品?

早前在台北寧夏夜市附近一家由老頭打理的小店,吃粗糙的手工牛肉麵條(圖)……嗯,比桃園機場禁區內那家貴兩倍的牛肉麵,好吃十倍!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