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福

來到莫扎特出生地奧地利薩爾斯堡,在賣水果的地方發現有新鮮杏,起初不以為意,然後在酒店早餐的水果盤中發現亦有橙中帶紅鮮的杏,才醒覺杏的季節來到了。來到中部湖區,看到飽滿成熟的杏果體很大,猛然想起多瑙河最寧靜的河谷就在附近,這個河谷正是盛產杏的地區,河谷小鎮杜倫斯坦(Dürnstein)就是知名的的「杏之鄉」,鄉內到處都是杏樹。

英國君主不會忘記杜倫斯坦的恥辱,八百多年前英王理查一世被奧地利公爵幽禁在小鎮山上的古堡,付了三萬多磅白銀贖身,奧地利以這筆當時屬天文數字的贖金修建維也納城,奠定奧地利的國家規模。

這段英國屈辱史與我無干,我極有興趣的是杏。杏是杜倫斯坦第二經濟命脈,排在雙頭馬車釀酒和旅遊業之後,各種杏的產品令我這個愛吃杏的人大開眼界和食界。小時候到藥材舖睇中醫執藥,掌櫃循例給些涼果送苦茶,有時是一小筒山楂餅,有時是兩至三粒杏梅乾果。最喜歡杏梅,吃掉果脯還可以用鎚仔捶碎果核取出杏仁。當然,更愛吃的是杏脯肉,但杜倫斯坦把大部杏釀酒和製濃縮果汁,另把相當一部分拿來提煉做各式各樣的護膚品,卻只拿極少製成乾果杏脯,所以只好兩度到訪土耳其時大手掃入杏脯。

杏脯隨時買得到,新鮮杏則只能等當造,香港來貨不僅少,而且貴,果體也細,記憶中本地超市賣的大多是澳洲杏。這次在奧地利看到的杏,比乒乓球還要大(見圖),杏香頗濃,每次遇上,都連吃兩三個。

有人慫恿:「咁鍾意食,買幾斤返香港囉!」年輕時一定會,曾經試過在台灣買三大盒蓮霧回來,一時之間根本消化不掉,結果在三四天後有些蓮霧狀態已轉差。往後心態有變,只管吃得到便吃在當造,也吃在當下,何必大費周章帶回來!

所以在奧地利每天的早餐,都拿幾個杏滿足口腹之慾,覺得相當幸福。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