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不願意記起自己擁有憤怒的權利:快樂是自然的,悲傷是無力的,唯有憤怒是自主的。只有在憤怒的時候,人才真正擁有自己的想法。憤怒是自私的,亦是最為忠於自我的一件事情。選擇逃避的人早已失去了自我,也不願再拾起尋找自我的欲望。
四位香港藝術家劉清華、宋志新、尹子聰及黃祖兒於WMA Space帶來聯展「希望的引力」,以裝置、錄像及影像等作品,探討星星、人類與希望之間的象徵意義。策展人林彥鋒啟發自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以場內弧形的間隔布置劃分出作品各自的領域,引領觀者透過天文學中的觀測、記錄、解構與轉化,在希望的軌跡上緩緩前行。
展覽開首以黃祖兒的作品《啟迪》作為引子。紀念碑式的裝置呈現出以銅版蝕刻、瓷版燒製與宣紙藍曬製成的影像,呼應藝術家於歐洲教堂中受陽光洗禮的體驗;其中穿插的模糊人像與物件,左側的羽毛圖像令人聯想起美國詩人艾蜜莉.狄金森所寫:「希望是一件長了羽毛的東西—╲棲息在靈魂的深處—╲吟唱着無字的歌曲—╲而且從不—停歇—」人在出生之後就背負着各種情感的包袱,而時間也成為無法擺脫記憶的原因。
尹子聰的實時裝置《從╴到╴,我一共踏了╴步。》及銀鹽印刷作品《我從成田機場走到富士山》,逐步將記憶實體化。藝術家以都會中行走的步伐與鏡頭的多重曝光,記錄每一段記憶的誕生。劉清華的錄像作品《你的太陽像顆星》與《星星噴泉》,以星星符號為媒介,探索光、生命與宇宙能量之間的循環。宋志新則以一系列經過數據與色彩處理的天文影像,重塑星體的原型與歷史時空。
英國作家麥克斯.波特在小說《悲傷長了翅膀》中,描寫主角失去妻子後的悲慟:「我那時一點辦法也沒有。出門時忘了替他們穿上雨鞋,所以我們還沒走到街口,他們的小腳趾就已經開始疼了。兩個孩子都在抱怨,而我們三個人都能感覺到—沒有她,一切都不再如常地運轉。」當人重新看見生命力的存在,便會意識到自我早已蕩然無存。人們無法憤怒,也再無力生氣;一絲希望在眼前跋扈地飄盪,只能看着那僅餘的光線從指縫間溜走。
劉清華、宋志新、尹子聰及黃祖兒「希望的引力」
日期:即日至12月28日
地點:中環永和街23-29號俊和商業中心8樓 WMA Space

尹子聰作品《從╴到╴,我一共踏了╴步。》及《我從成田機場走到富士山》。

劉清華作品《你的太陽像顆星》。

黃祖兒作品《啟迪》。

宋志新天文影像作品及劉清華作品《星星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