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明月 | 水 歌

今年的中秋前夕雖逢颱風影響,天氣不甚穩定,但好在一輪皎潔的明月還是依約而至,使大家能夠享受年節的歡快氛圍。如古詞有云:「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亮的圓缺如人生的悲喜起伏,與親友團聚的時刻,總是令人格外珍惜,而清輝灑地的瞬間,也常讓人思索生命的深意。

於禪宗的公案有着一則關於賞月的故事,當巖月川即禪師與僧人們一起賞月時,一名僧人提出疑問:「同一個月亮,為何有圓亦有缺?同一個月亮,為何有明亦有暗?」巖月禪師回答:「你看到的是第二月。」僧人不解,繼續追問:「那甚麼是第一月?」禪師答:「照天照地。」

這段對話看似有些摸不着頭緒,但實是借景說法,以契合佛法理趣。「第二月」所指的是僧人眼中的月影,它或許清晰明亮,但終究僅是虛妄的映像;而「第一月」則是超越世俗幻象的真實之月,象徵我們內在的佛性,如同光明普照的真月,無依無傍,坦然自在。

在天文學發展有限的古代,不確定先哲們是否明暸月亮的圓缺,是因為反射光線被地球規律性遮蔽的結果,而且月亮本身是不會發光的星體。但佛教提出「第二月」的見解,仍一語道破月相的變化,就只是光影的幻象,與月球實體無涉,圓缺並不會造成星體實際體積質量大小的變化。

這樣的幻象,恰如我們日常生活的寫照,我們常被欲望、情感、名利所牽引,認為它們是「實有」。然而,當我們仔細觀察,這些追逐的對象其實如水中倒影,僅為心中妄念的投射。正如月影雖美,卻非天上的明月;世間繁華雖盛,卻並非永恆的實體。中秋夜宴,人們執着圓滿之相,求月滿、求餅圓、求人聚。宴散人離時,悵然若失者,或許就錯把「第二月」當作永恆。

中秋的明月,正如世間的萬事萬物,看似真實,卻終究無常。月亮的圓缺,是自然的規律;人生的悲歡離合,也是世間的常態。表象的美麗與虛幻,正是生命的一部分。

以月為師,返觀自性,我們或許能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找到通往永恆的道路。當月亮高懸天際,無論看到的是第一月還是第二月,它都在提醒着你我放下執著,回歸本心,方能照亮內外,成就圓滿的智慧人生。

《指月布袋畫贊》,江戶時代,仙厓義梵,日本出光美術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