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我父母的三大娛樂:看電視、看報紙及到酒樓享受一盅兩件。我就讀幼稚園及小學,也上下午班,爸爸媽媽幾乎天天也會帶着我上酒家,那種港式酒樓的味道,我最近在上環的六安居找回。
「六安居」原名蓮香居,去年改名,是現時仍存在、少有設有傳統點心推車的港式茶樓。
一天,我帶着女兒,自費到六安居飲早茶,在地面已經大排長龍,坐電梯上樓上雅座,甫進入,已經是熟悉的味道。
先在近門口的大堂看到一個玻璃櫃,內有飲完留下的名貴餐酒的玻璃酒樽,讓人想起中式酒樓晚上喜宴時,各親友「隊XO」等貴價酒的情形。窗框的裝飾是那種七、八十年代,用木造成,格仔中有圖案的那款,窗邊還原了那個年代的仿雀籠。
客人要跟走來走去、工作中的侍應拿座位,枱是兩層的,一層是圓枱上放上圓玻璃的枱面,下一層可以放菜牌、茶杯等。坐下便點茶,可以選普通一壺幾個人分的,也可挑一人一杯較大的,每位客人選味道。
我是殿粉質愛好者,小時候最愛糯米包及雞球大包。還記得臘腸卷、豬膶腸粉等,這兒的點心紙上通通保留着。還有舊式點心車上的其他點心,光是燒賣,就有4款:鮮豬膶燒賣、鵪鶉蛋燒賣、豬肚燒賣及干蒸燒賣,甜品連馬來西亞咋喳也有。
女兒覺得有趣,但似乎未感受太深,對她來說,是試了一間食肆;只是我在陶醉那種彷彿穿梭時空的感覺,像看到兒時的自己,又似重現和父母飲早茶的場面。
茶客中,不少是中年子女帶着年邁的父母,盡顯孝道。他們的對話多是噓寒問暖或家中小事,例如「舅父問下星期是否一起飲茶」、「燒腩好食過那裏那裏」。兩代人或者同住,也許不同住。我聽上去覺得窩心,也令我相信,香港的不少家庭及社會傳統,一直仍然保留着。
我不知道會否有一天,女兒帶着她的子女來飲茶,再跟他們說與我懷舊的這個故事。
「六安居」原名蓮香居,去年改名,是現時仍存在、少有設有傳統點心推車的港式茶樓。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