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給生活做減法 | Crystal. K

手機收到朋友Brian的消息,是一條拼多多砍價鏈接。我有點意外,這位大學同學從前買件名牌T恤限量款潮鞋眼睛都不眨,玩遊戲充值動輒上萬的朋友,如今竟為幾塊錢的折扣費心。他發來的語音里帶著街市的嘈雜:"家裡生意這兩年差了近一半,大學畢業後創業開了家咖啡廳最近也慘遭打烊。現在花錢得看菜下飯,很多用不上的東西都掛到Carousell清掉了。"

在香港待得久了,慢慢發現:在這座樓價高、節奏快的城市裡,真正清醒的人,都在悄悄給生活"減負"。

上周去銅鑼灣,時代廣場里"只逛不買"的人比結賬的多。有個年輕人在球鞋店拍了十幾張照片,轉頭就去旺角的運動用品街找平替;阿姨們在超市拿起進口水果又放下,念叨著"菜市場更新鮮又便宜"。

朋友Joyce在某中環公司做部門副經理的,當時月薪約四萬,可到月底也經常需用信用卡週轉; 限量款手袋、米其林/網紅餐廳打卡......一樣都不能少。直到去年公司裁員,她拿著遣散費才猛然醒悟:"錢像水一樣流走,真正用在實處的沒多少。"

現在她不再每月買包,週末在家買菜做飯、減少了大半不必要的社交活動,反倒存下了第一筆應急錢。" 以前覺得花得多才符合有'香港範‘ ,現在才明白,錢包里有底,才能睡得安穩。"

香港的高房價教會人最實在的道理:體面不是擁有多少,而是口袋里的儲備,能頂住突如其來的"加租"和"裁員"。

正好分享一下網友Bella以往的留言,她說:"香港人多數都忙得腳不沾地,與其虛情假意的社交,不如留時間安靜的看場電影。" 她說道自己現在的朋友圈雖然人數少了過半,但能在凌晨2點打電話求助的人一直都是大學時的幾位老友。

午飯時間在餐廳里,常會聽到說"這次有某位大佬撐腰肯定沒問題",但真遇到難處才知道:那些在你排隊買口罩時多遞一包,在你被房東加租時幫你找房的,屈指可數。

在香港生活,就像擠高鐵,車廂里人貼人,與其硬擠商務艙,不如找個舒服的站位。

給生活做減法不是寒酸,而是尋常日子里的智慧:花錢有規劃,交友重真心。畢竟,太平山頂的夜景再美,也不及家裡窗台上那盞暖光台燈,來得踏實。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心理閃光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