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斷捨離” | Crystal. K

疫情後的這幾年,不少許久未聯繫的老朋友在重聚時,會關切地問我:“怎麼感覺你(說)‘話’變少了,也不常發動態了……等等!還是說你把我給屏蔽了啊?” 說實話,當第一次被問到時,我心中突然感到困惑,以為自己變得孤僻了。甚至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夜深人靜時,由於白天我的大腦似乎被催眠一般,過於頻繁地思考這個問題,產生了慌張感和自我懷疑,導致我一度失眠。

回想起大學時,我會活躍地在朋友圈分享日常生活的瑣碎。比如今天去了哪家不錯的餐廳,買了什麼時尚的小物件,遇到什麼有趣的事。當時的我大概是以為只有這樣,才算合群;才是青春該有的樣子?這樣的生活模式持續了三年,直到疫情突然來臨,打破了所有的節奏。隔離封閉的環境促使我真正探索自我。

現在我的分享慾望可能沒那麼強烈,但並非代表著我不再愛生活。我依舊熱愛用相機定格生活中的美好瞬間,仍然是那個愛笑的人,生活中的點滴趣事總能讓我開懷大笑。我對周圍的人事物的感知力絲毫未減,別人微微皺一下眉頭,我就能察覺到對方是疲憊、疑惑還是煩躁。有一點比較不同的是,我會把生活中的回憶和覺悟用文字記錄下來,待日後可以翻看時重溫往昔的感覺。

生活並非總是熱鬧非凡,那些看似寂靜無聲的時刻,往往也藏著最真實的自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節奏,不必為了迎合他人而故意改變自己。現在的我,更享受這種細水長流的自我相處模式,而不是再像以前那樣,為了社交而社交。如今,我根據自己的心情和需求來安排與朋友的聚會。正因這些微改變,我有了更多精力去留意生活、觀察世界,享受相聚的時光。

人的情緒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把所有的精力都消耗在社交上,留給自己感受生活的時間就少了。就像連續飲用能量飲料後,再嘗試手沖咖啡可能會覺得寡淡無趣;刷太多短視頻後,較難再靜下心來欣賞那壯觀的日出日落。我想我並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變得單調乏味,所以身體也很自然地選擇在社交和自我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現在我會在週末獨處時靜靜地讀書、思考,或者到咖啡廳消閒,感受生活的靜謐與美好。偶爾,我也會和朋友們出去聚會,享受彼此相聚的歡樂時光,但我不會再讓社交佔據我生活的全部。這在喧囂與寧靜之間靈活且自由地穿梭,讓我在自我相處中找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

生活就像一場漫長的旅程,不必總是匆匆忙忙地趕路,偶爾停下來,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才能欣賞到沿途更美的風景。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心理閃光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