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找回自己節奏 | Crystal. K

阿德勒的名字近年頻繁出現在心理自助書單上,《自卑與超越》常年佔據暢銷榜,“課題分離”成為人際關係指南的熱門詞匯。這位曾與弗洛伊德齊名的心理學家,其理論為何能穿越百年依然擊中現代人的痛點?

答案藏在我們日常的焦慮里。社交媒體上他人的“完美人生”、職場中無處不在的KPI比較、家庭中“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讓我們像被無形的線牽引的木偶,在“不夠好”的自我否定中反復掙扎。阿德勒告訴我們:“人類的所有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而解藥就在我們自己手中——不是改變他人,而是重構看待關係的方式。

他提出的“課題分離”像一把鋒利的刀,剖開纏繞我們的人際枷鎖。簡單說,就是分清“誰的課題”:父母的期待是他們的課題,你的人生選擇是自己的課題;同事的評價是他的課題,你的價值標準由自己定義。就像有的人討厭香菜,也有的人特別喜愛香菜,所以不必強迫自己接受,也不必指責對方,這便是最樸素的自由。

阿德勒最動人的智慧,在於他對“過去”的態度。不同於弗洛伊德追溯童年創傷,他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原生家庭的影響、過去的失敗,都只是逃避改變的藉口。就像學生時代的成績排名,重要的從不是你站在第幾,而是你是否在向前走——這種看向未來的勇氣,正是焦慮時代最需要的力量。

讀阿德勒,不是為了成為完美的人,而是學會與不完美共處。他讓我們明白,人生本無統一標準,被討厭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在自己的節奏里,活出真實的模樣。當你開始專注於“自己的課題”,會發現那些纏繞心頭的焦慮,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消散。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心理閃光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