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作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平均每個人的居住面積只有161平方呎,甚至更少,更有不少的家庭三代人一起居住。而在有限的空間內要滿足到銀髮族、中生代及Z世代或幼兒的多元需求,確實是一門學問。
我們這次從「空間彈性」、「不同文化的設計」、「未來共居」三個不同的角度來拆解跨世代共居的設計策略。
空間彈性學
傳統隔間牆在跨代共居空間中往往成為「衝突的催化劑」,長輩需要安靜休養的空間、青少年渴望的私密性個人空間、父母則需一個彈性的工作空間。所以在設計時需要同時考慮「時間軸×功能軸」:
1. 帶空間感的靈活私密空間
運用電控調光玻璃或暗藏趟門間隔,白天保持通透性有助強化家庭互動,需要時換霧化模式或關上趟門形成獨立空間,這個設計適合用於與客廳鄰近的書房、主人房的衣帽間連書房或多功能客房。
2. 變形傢俱的哲學
不要小看變形傢俱的用處暗藏,下拉式床可讓書房變成客房,折疊台可讓飯廳成為幼兒玩具室,升高地台的升降桌可讓冥想空間成為多功能的茶室、客房以及瑜珈室,暗藏在櫃中的書桌、鋼琴可讓客廳、衣帽間突變成為爸爸的辦公室。
但同時考慮電源插座及燈光的問題,可選用暗藏磁石路軌燈及路軌插座。
3. 聲學隱形邊界
在開放式的佈局空間中,必須要考慮聲學的問題,所以在天花、牆身、活動間隔也要考慮周到,天花或牆身裝上微孔吸音板,雙層玻璃牆,更嚴謹可考慮地板浮動結構,實現「聽覺私密性」。更有測試數據顯示,這些設計可將不同世代作息時的噪音干擾降低34dB,相當於從鬧市驟降至圖書館環境。
三代不同的文化介面
不少香港家庭也會相信風水,這不全是迷信而是基於環境對人的影響規律,而這些規律或多或少與現代的設計理念產生衝突。我們以環境心理學為橋樑,將傳統禁忌轉化為科學設計準則:
1. 氣流動線的流體力學驗證
「穿堂煞」即大門直對客廳或露台窗戶,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直線氣流造成的60%以上熱量流失,另外回家時中門大開,讓外人一覽無遺你家中的所有,因此加上屏風造出緩衝玄關也是合理。
2. 光學的應用
傳統要家中光猛,人才會精神和吸收到好的能量。長輩們不喜陰沉,多愛使用白光,現代設計則以暖色溫為主,晚上更希望可以moody 些。這時智能燈光系統便可以幫你解決問題,預先設定不同的場景。
3.神位融入現化設計
祖先牌或神位區整合入多功能櫃中,位置也可選擇在廚房或背對客廳的位置,若風水的關係要面對客廳位置時可採用電動升降等設備,祭拜時才升起,平日隱藏,這樣便可解決傳統與現代的衝突。
為未來作好準備
高齡化(預計在2036年36%的人口逾65歲),三代同堂的設計也需要預埋:
1. 可擴充或預先準備的照明設備
裝修時先在牆身多預留1-2個插座,以備日後若需要放置醫療設備時使用。不少房子有緊急呼叫按鍵,也有不少人會拆除,宜保留、改位及或先用裝飾蓋好,以作備用。
2. 共創數碼世界部落
長者需要較光的環境才可看得清,然而不一定用白光,可以在不同的位置增加燈飾:如燈槽、天花燈、櫃燈,這樣可以令空間燈光柔和,分不同開關或設置系統程式,年輕一代用 app 控制,而長者則用牆身掣,要緊記一般燈掣高度在1350 mm 高,但預留給長者或坐輪椅人仕一般只裝在850至 900 mm高。同時也可安裝跌倒感應器、門磁感應器、煙霧感應器、水浸感應器等。
3.傳承的空間
每人也有回憶及珍藏,隨時間增長只多不少,不妨在訂製傢俱的時預留一些專屬空間給長者擺放他們的「時光膠囊」,例如在儲物櫃預留祖父的工具收納格等,既解決收納問題,也將家族故事轉譯為可觸摸的設計語言。
設計是家庭進化的催化劑
當香港住宅越發微型化,三代同堂的設計已超越單純的空間規劃。我們可透過不同角度的思維把各人的需要集合起來再結合,重新定義「家」的維度,它不再是被動承載衝突的容器,而是主動調解代際差異、催化家族記憶生長的有機生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