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薪資背後的真相 | Crystal. K

在現代職場,許多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能在短時間內掙得豐厚,而大多數人卻只能領到微薄的薪水?傳統的觀點是“薪水取決於你對公司的貢獻”,但這是否真的全面?

讓我們以房價為例,探討這個問題。為什麼一線城市如北京和上海的房價如此高?因為這些城市的資源連接程度遠高於小城市。教育、醫療、商業等各種資源在大城市中更加豐富,交通也更加便利。反之,偏遠地區的房子價值低下,連快遞都難以送達。

薪水的情況類似。想象一下,每個人都是一個價值輸出端口,而公司和市場則是支持這一輸出的網絡。如果你能與高價值的網絡相連,你的“價格”自然會提高。CEO的薪水通常比普通員工高出幾倍,正因為他們與更廣泛的價值網絡相連。

法國哲學家阿蘭曾提出“誰在造船”的思想實驗,表面上看,人們在不斷嘗試新方法造船,但最終能留下的船隻得由大海決定。當一艘船沈沒,大家便不再模仿它的樣子,最終留下的只有那些適應大海的船。這意味著,我們常常認為是自己創造的東西,實際上是環境的自然選擇。

那麼,薪水究竟是靠個人努力得來的嗎?最終,只有市場(如同大海)能決定你的薪水。想象你是12世紀熱那亞的一家造船廠老闆,雇傭上千工人建造一艘船,而現在,只需一套3D打印程序,任何人都能迅速製造出大船——這就是“邊際交付時間”的重要性。

傳統造船廠的邊際交付時間較長,而3D打印程序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因此,思考你所從事的工作是“造船廠”的還是“3D打印程序”的至關重要。如果你在營銷,接待每位客戶需時間,那麼你提供的服務邊際交付時間較長;而若你開發了一款App,吸引了大量用戶,這便是“3D打印程序”,能創造持續價值。

這兩者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只能提高單次服務價格,而後者能吸引眾多人爭奪同一市場,從而創造更高的價值。關鍵在於如何將自己的產品推向更高的市場層級,推廣可被更多人使用的流程。

人們常認為努力與收入成正比,但在實際情況中,市場調節機制並不總是有效。你的薪水更取決於你所處的“船艙”,即你所評估的價值框架。

在某種意義上,薪水代表市場價值,但是否真實反映你創造的價值?跳槽時,薪資通常提升20%到50%,這並不意味著你能力提升,而是你的能力被嵌入到更高價值的“船艙”中。

回到15世紀,若客戶想擁有一艘漁船,價格是市場的普通水平;若海盜用這艘船去搶劫,價格便會大幅上升。這種現象在現實中屢見不鮮,決定薪水的往往是環境的非理性因素。因此,許多人對薪水不滿,索性利用這種非理性因素,嘗試提升收益。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努力必然帶來收穫,但收穫並不意味著能賺更多錢。將自己嵌入更高的價值網絡,往往比在同一地方辛苦工作更為重要。不要單純追求成長而忽視薪酬問題,老闆在乎的是你的價值。讓他清楚你的底線,在此基礎上再談判,往往會更有成效。

“或許,總是向錢看的人是在為自己的價值發聲,這種自我意識和追求值得尊重與贊賞。”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心理閃光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