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荷蘭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寧恩博物館(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發生一則畫作損毀的意外,事緣於一名孩童在館內不慎刮花美國抽象畫大師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的畫作《灰色、橙色與栗色,第8號》(Grey, Orange on Maroon, No. 8)。此事件也引起大眾關注,看似簡單的色塊塗抹,實是抽象畫的經典之作,價值高達數億港元,而且由於羅斯科創作時並未施以保護層,加上其顏料調和的複雜性,使得後續的修復也充滿困難。
羅斯科禮拜堂,1971年,美國德州休斯敦。
《灰色、橙色與栗色,第8號》,1960年,馬克·羅斯科,荷蘭博伊曼斯·范伯寧恩博物館。
羅斯科的作品往往以大面積的色塊構成,其作品最動人之處似在邀請觀者透過畫布進入一個靜謐而神秘的空間。這些色彩不僅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情感的表達。
觀者在面對羅斯科的作品時,往往會感受到一種莫名的共鳴,彷彿在與自己的內心進行對話。他生前曾說對於如悲劇、狂喜、毀滅等,表達人類基本情感的元素感興趣。因此在畫面中刻意消除所有具象元素,僅留下純粹的色彩與邊緣模糊的矩形。
他希望觀眾能像中世紀信徒面對教堂彩窗那樣,在靜默中經歷一場內在的革命。如佛教重視心無二念的禪定,都是通過不同的形式,引導人們超越表象,直抵存在的本質。觀者在靜靜凝視畫作的同時,也在探索自己內心的深層次,那些顫動的色塊不是裝飾,而是藝術家精心設計的心緒導引。當凝視那片顏色足夠久的時間,色彩將開始呼吸、脈動,最終將你包圍。有如一種視覺般的禪定,畫布成為鏡子,照見觀者內心最原始的悸動。
羅斯科晚年陷入嚴重抑鬱,其畫作色調也越來晦暗,最後幾乎變成全黑的表現。有人認為這是藝術家精神崩潰的寫照,但換個角度看,這何嘗不是他對虛無的終極擁抱。
佛教常講「色即是空」,羅斯科禮拜堂(Rothko Chapel)收藏14幅經典的黑色繪畫,或許正是對此的視覺化詮釋,當色彩濃到極致,反成為抽象空無的載體。那些看似單調的黑色畫布,實則更像是藝術家留給世人的一則禪宗公案,在一片的幽暗中,我們又能看見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