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信念 | 水 歌

意大利羅馬的澄澈晴空之下,圖拉真廣場的參天石柱依舊巍然聳立,絡繹不絕的各國遊人仰望柱身螺旋攀升的巨大浮雕,無不為其存在而感到驚歎。在這座西元113年落成,由2,500個人物組成的戰爭長卷中,看見羅馬皇帝戰勝達契亞的壯舉,無疑是一件驚人的公共建設,並藉此向大眾傳達國家級的重要成就。

而早在圖拉真圓柱建立的400年前,位於東方4,000公里外,遍佈於印度恆河之境的阿育王石柱,雖規模不及於前者,但四隻背對背的雄獅也以永恆的威嚴姿態俯視蒼生。柱身鐫刻的帝國王令以文字昭告天下,宣說着佛教正法精神,以及息止戰爭的國策。

這兩座相隔萬里的石柱,都試圖將統治者的信念熔鑄成具象化的精神圖騰。 圖拉真圓柱的螺旋浮雕猶如帝國擴張的膠片,每一幀畫面都經過精密的意識形態計算。達契亞戰士潰退的身姿總比羅馬軍團低矮三分,圖拉真本尊的出現頻率經過精心編排,就連士兵拆卸敵方堡壘的動作都暗含工程學的精準。這些被藝術規訓的戰爭場景,成為獻給羅馬公民的視覺盛宴,用石頭的永恆性將軍事征服轉化為共同的神聖敘事。

阿育王石柱的豎立位置則更暗藏傳播學智慧,將帝王敕令與宗教聖地疊加,例如鹿野苑為佛陀初轉法輪地,藍毗尼為佛誕之處。石柱化為聖地的印記,在佛陀的教化情境中,喚醒世人對於慈悲的共鳴。 

當羅馬人企圖用宏偉的圖像對抗時間侵蝕時,印度人早已參透形象本身的無常,試圖賦予超脫時空限制的哲學思考。

從台伯河畔到恆河平原,這些古老文明的證明,偉大的帝國遺產從不僅是征服紀念,而是把信念淬鍊成屬於全人類的文明隱喻。這些帝國的前衛思想,經過視覺空間的精心設計,將能成為深植人心的集體意識。如同阿育王石柱迄今仍給予的啟示,最好的公共宣傳不在於物理規模,而在於能否在群眾心中種下善念的正向連結,為無數的後人提供永恆的生命指引。

阿育王石柱,西元前三世紀,印度毗舍離。

圖拉真圓柱,西元113年,意大利羅馬。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