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情緒漩渦 | Crystal. K

在早高峰的地鐵中,A艱難地從擁擠的人群中摸出手機,微信里的未讀消息如雪片般飛來,都是學生時代的老友發來的長長語音。從職場的煩惱到情感的危機,A發現自己似乎成了朋友單方面的情緒傾訴對象,甚至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情緒垃圾桶”。

這種現象並非個例。2012年,Facebook進行的一項實驗顯示,情緒可以像病毒一樣傳播:被推送正面內容的用戶更傾向於展示積極情緒,而被推送負面內容的用戶則發佈更多消極動態。這一髮現揭示了情緒傳染的力量,尤其是在如今這個信息飛速傳播的社交媒體時代。

有時,我們以為是在共情,實際上卻是在復刻他人的情緒。心理治療師伊萊恩和理查德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專業人士也難以逃脫情緒共振的影響。當我們觀察他人的痛苦時,腦內的鏡像神經元會自動模擬對方的感受,讓我們不自覺地被感染。想象一下,當朋友傾訴自己的煩惱時,我們雖然表面上給予安慰,內心卻可能因為“心理投射”而感到莫名的焦慮。

這種“想象共情”既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卻也可能成為一種沈重的情感負擔。長此以往,傾聽者的情緒會逐漸疲憊,而朋友的困擾卻未必得到真正的解決。

情緒的傳遞不僅限於當下,更可能在潛意識中留下深刻印記。那些在焦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受到他人負面情緒的影響,形成一系列情緒的重復模式。每當朋友發來情緒傾訴,傾聽者的心跳可能會不自覺加速,胃部也會感到緊繃,彷彿被按下了開關。

在這種情緒循環中,傾聽者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成為了他人情緒的承載體,甚至可能在無意中放大了自己的焦慮。

在社交媒體的影響下,創傷性傾訴的現象愈加普遍。許多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情緒宣洩對他人造成的影響。社交平台的“總是在線”環境讓人們更容易分享自己的負面經歷,而這種不加篩選的情緒洩露,往往讓雙方都承受了更大的心理負擔。

研究表明,長時間處於他人情緒的包圍中,容易導致情感耗竭與心理壓力的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下,情緒的流動變得愈加複雜。

馬丁·賽利格曼曾說過,“面對負面情緒,如果你沒有強大的心智去消化,那麼默默疏遠與屏蔽,就是最好的選擇。”在情緒的漩渦中,我們不僅要學會傾聽,更要懂得如何保護自己,避免成為他人情緒的犧牲品。情感的交流需要同理心,但同樣需要界限,以便在共情與疲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心理閃光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