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假外求 | 水 歌

近期視頻平台上關於現代心靈課程的探討與分析,引發了相當多的瀏覽和討論。尤其是長達2個多小時的長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帶來超過五百萬次的驚人播放量,足見公眾對於事件熱度的關切,亦顯見這些所謂心靈課程對於一般民眾的吸引力。 

現代心靈課程常以「快速解脫焦慮」或藉由「找到人生使命」為號召,迎合人們對現世痛苦的逃避心態。許多心靈課程也企圖以正向思考覆蓋負面情緒,或透過團體儀式創造暫時的歸屬感。雖看似緩解了表層痛苦,但若以佛教的觀點審視,卻實則未觸及煩惱的核心,有如以華麗繃帶包紮傷口,卻忽視了內在真正的感染源頭。

佛教所教導的修行本是不假外求,強調透過戒定慧的實踐,如實觀照身心現象的無常、苦與無我,以理解痛苦的根源。但有些心靈課程,往往建構導師權威與階梯式成長的框架,讓學員陷入成長的錯覺,彷彿累積更多課程或靈性體驗,就能抵達某種終極境界。當我們將幸福寄託於外部因素時,實際上是在加深自己的執着,未必能真正達到心靈的解脫。

《六祖壇經》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佛教最具革命性的啟示,在於指出眾生皆具覺性,不假外求。

心靈課程的爭議,實則映照出人類永恆的困境,總渴望透過某種外力賦予自己力量。但真正的轉化,卻來自承認「自性本自具足」的勇氣,這份勇氣不需要支付高額學費,只需在呼吸間如實面對自己的貪瞋痴,在煩惱生起處看見解脫的契機。 

在這個焦慮販售與靈性行銷交織的時代,視頻揭露的現象猶如一面明鏡,呈現利益驅使下扭曲的思維形塑。佛陀的智慧始終提醒我們,最深刻的心靈療癒,永遠始於對自我生命的誠實觀照。與其追逐外在的心靈商品,不如在當下學習接納自身的不完美,這條路或許漫長,卻仍是最踏實的解脫之道。

《六祖壇經》。

《禪定佛坐像》,犍陀羅 2-3世紀,德國林登民族博物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