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飲食在香港文化中佔據着重要的位置。如果非要在十二個月份中找出一個月,作為飲食月份的代名詞,那麼選擇一月應該沒人會有太多異議吧!
早從十二月開始,地鐵、商場等處的顯眼看板,已開始出現屬於春節食物的廣告。無論是送禮或自用,從零食糕餅到盆菜團年飯,形形色色的美食如浪潮般襲來,亦可堪比滿漢全席。不過,在迎來琳琅滿目的佳餚之前,其實還有一個對於佛教徒相當重要的飲食時節,就是農曆十二月初八的臘八節。
臘八節源遠流長,起初是古人祭祖與神靈以求豐收的日子。隨着佛教的傳入,這一天逐漸與佛陀成道的事跡結合在一起,成為了臘八節。為了效法牧羊女獻乳糜予佛陀的故事,民間便熬煮臘八粥來紀念這一天,以祈求福德與智慧。
作為領跑新春料理的臘八粥,由多樣的米穀、豆類與乾果精心烹煮而成,透過這一特殊的節日,臘八粥不僅是美食,更蘊含着深厚的佛教飲食文化,許多的寺院都會因此舉行盛大的施粥活動。 尤其北京雍和宮的施粥傳統,早在清代已蔚然成風。僧人們在這個日子裏熬製臘八粥,以供奉佛祖和施予信士。熬好的臘八粥,首先供奉佛像,然後依序分贈朝廷、王公大臣、官員和僧眾,最後施捨給京城百姓。雍和宮的臘八粥施粥活動,依然延續至今,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傳統,吸引了無數信眾前來,共同品嚐這熱氣蒸騰的美好滋味。
在現代社會,雖然臘八粥的製作方式和規模可能有所簡化,但其所代表的祈福、積德的意義卻依舊不減。今年服務的寺裏也準備了施粥活動,與大眾共同感受臘八節的溫暖與慈悲。在新年伊始,品嚐一碗溫熱的臘八粥,不僅僅是享用料理,同是對傳統節慶與文化的致敬,也是對未來一年的生命期許。它像是一劑溫暖的新春食療,以及生活哲學的具體實踐,支持人們在新的一年裏,追求更深刻的心靈智慧與福德。
慈山寺《臘八•佛陀請食粥》。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