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子女補習「鋤大弟」 | 趙麗如

我最近一年工作忙,少了到不同學校,分享自己當父母的跌跌宕宕經歷及跟其他父母交流,很懷念一張張努力學習如何做更好父母的面孔。

最近收到了九龍塘學校(中學部)多次邀請,誠意爆燈,於是出席分享,也跟其他家長學習。

家長的講座,一般在家長會的會員大會內舉行,以確保最多家長出席,也多數在星期六。試想想:一星期只有七天,家長至少五至六天在工作;星期六還要回到學校聽講座,這種家長已經非常關心子女,又十分支持學校。

要進步,首先要在意哪件事?他們成功了一半,只是當事人未必察覺。

(左起)九龍塘學校(中學部)家教會主席張巧琳女士、 筆者及韓佩儀校長在講座後合照留念。

我絕對不是一個成功媽媽,也不是社工、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只是分享我的自身經歷或者現世代家長朋友們遇上的問題及他們的處理手法。我也比較傾向談及互聯網、「AI」對我們當父母的影響及如何和子女溝通, 建立良好關係。

例如13歲的孖仔,參加完學校三日兩夜宿營,學會了「鋤大弟」,不過牌藝不精,回家後想找我替他們惡補「鋤弟」,應該怎樣處理?我決定替他們私人補習,教出牌技巧,邊玩邊聊天,又趁機提醒甚麼是賭博,甚麼叫聯誼。有時,當然要扮輸,他們才有少許成功感。有時,打開牌玩,談論選擇。畢竟,有選擇,才有資格考慮。如果注定爛牌,也要盡力後才認輸。我同意「牌品」與「人品」在某程度上是掛鈎的。

又例如,我的三名子女,每人到底有多少社交媒體帳戶?女兒初中時高峯期有七個,只有一個「Facebook」戶口容許我成為「朋友」。那其他家長的子女呢?那家長應該怎樣「收料」?家長們知道子女最好的朋友是誰?

三名子女面對的是「AI」世代,經常在我面前使用AI技術,輸入幾個字的指令, 然後在10秒內,電腦就會草擬好一封邀請信,或寫好一篇短文。做家長看到這種情形,怎樣處理?

家長們的提問也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子女四個社交媒體帳戶,也沒有邀請我成為朋友,有甚麼方法?」家長甲說。

「中一的兒子很文靜,除了上網,好像對其他的事情也沒有興趣,怎樣知道他在網上認識了甚麼朋友?」家長乙問。

還有,很多很多的分享或問題……。

人生中, 大家可能也是第一次當家長;子女的性格、處境全部不同,在陳先生兒子用得著的方法,未必能在黃太的女兒身上管用。大家只是努力聽取同路人的故事,除了得到一點支持,更可能獲得一點啓發。

曾經在一個講座後,有家長捉著我的雙手致謝。我跟她說,一起努力,為子女們,我們都學會做一個更好的家長。

生命影響生命;能有緣遇上,已經很美麗。

加油啊,家長們。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