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陷阱 | Crystal. K

發現沒有,我們的消費觀念正在被資本洗腦。過去,我們洗衣服用幾塊錢的洗衣粉,現在卻習慣了洗衣液、洗衣凝珠等產品。資本通過不斷推出新產品,讓我們偏離真實需求,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結果是生活成本不斷上升,很多人感到錢不夠花。

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呢?大約100多年前,資本家們發現消費不足會導致生產過剩,尤其在美國。彼時,生產效率提升使商品大量湧入市場,但消費者卻無法消耗這麼多商品。面對庫存壓力,資本家們開始思考對策。亨利·福特提出,提高員工工資和減少工作時間,以便讓更多人有能力消費,但資本家們只接受減少工作時間的建議。

由於資本家拒絕提高工資,廣告業開始興起,成為誘導消費的工具。通過宣傳即時享樂的觀念,資本家們促使人們放棄勤儉節約,開始不理智消費。美國資本通過三大絕招讓人們花錢:一是憑空創造需求,二是用商品進行社會地位劃分,三是提高消費頻率。

以鑽石為例,原本只是普通石頭,通過廣告宣傳與愛情掛鈎,迅速創造出需求。社會地位則通過商品價格區分,商店的導購員會引導消費者認為昂貴商品更有品位。最後,提高消費頻率的方式則是不斷推出新款式,利用人們的好奇心和追新心理。

隨著分期付款的興起,消費主義在美國逐漸成型,人們從儲蓄轉向享樂。到了80年代,廣告中瀰漫著“女人就要買包”、“愛她就送鑽石”的口號。

瞭解這一歷史過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今資本如何利用消費主義來洗腦。例如,在中國,頻繁的媒體宣傳引發容貌焦慮,導致面膜和護膚品的銷量激增。資本還創造了許多節日,如白色情人節、女神節等,以此促使消費者花錢。

通過社會地位的劃分,資本讓人們感到不消費就無法融入群體,許多人為了面子被迫花費,而提高消費頻率則通過不斷更新的手機、電腦等產品實現。2009年“雙11購物狂歡節”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消費主義的轉折點,購物頻率大幅提升。

雖然很多人認為自己是自願消費,但許多真實案例表明,資本的宣傳和引導深刻影響了我們的選擇。味精和雞精的替代、豆漿和牛奶的爭論、以及對肉類消費的貶低,都是資本為了推廣自家產品而製造的消費主義陷阱。

要對抗這些陷阱,我們需要回歸真實需求。在花錢之前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如果答案是否定,說明這並不是必需品。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擺脫消費主義的束縛,理智消費。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心理閃光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