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天護佑 | 水 歌

距離中國傳統的農曆春節已不足一個月,周街的布景開始換上龍年塗裝。或許是那一種源於傳統王朝皇家紋樣的歷史記憶,即便是民主社會的今日,相較於其他生肖動物,威猛英武的巨龍似乎仍更受到大家的喜愛。由諸多動物特徵集合幻化的龍,早已廣為中國人所熟知,而佛教裏的龍王,雖然中文名稱和現今呈現的樣貌已然與中國龍無二,但最初來源可是有着不同的形象。

《龍王護佛》,柬埔寨吉蔑王朝12-13世紀,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

《堤豐版畫插圖》,Athanasius Kircher ,17世紀。

在印度與東南亞的佛教龍王,名為那迦(Naga),以蛇形出現,又為多頭的眼鏡蛇形象。佛教的神靈系譜中,龍王作為天龍八部中重要的護法神之一,負責保護佛教的神祇和修行者。並與自然界的力量息息相關,被認為擁有掌管風雨和水源的力量,象徵着自然界的和諧平衡。他們是守護着佛陀和聖地的神靈,能夠提供力量和庇護予信仰佛教的人們。釋迦牟尼出生之時,即有九龍為其灌沐,於成道的

前夕,亦有龍王為其遮蔽風雨,透過龍的形象,將大自然的力量傳遞予偉大的聖哲,聯繫其與宇宙間的哲學關係。

有趣的是,在西洋文化中,雖不乏出現同為多頭的龍形象,但多以破壞者的姿態登場。最傳奇的角色是希臘神話中的泰坦堤豐(Typhon)。他是一隻巨大的龍形生物,擁有三個頭和多條蛇身,代表着野蠻、破壞和混亂之力。這個形象源自大自然的原始力量,以及暗喻人們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在影視流行文化中,延續這條悠久的視覺脈絡,日本經典怪獸哥斯拉電影裏,王者基多拉(King Ghidorah)

以三個頭和龍般外表現身,代表着自然界的力量和威脅,但同時也提醒着我們尊重自然並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正如龍王在佛教中的護法角色一樣,以自然之力的動與靜,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價值觀。勇敢地面對這些挑戰,覺察自己的內在力量和智慧,維繫我們永保身心康泰。願我們能夠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找到心靈智慧,並以這些信念來面對未知的人生旅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