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之下│半哭半笑

現代城市的建設歷程,大概率是朝着立體化的空間規劃進行。除了為人所注目的高樓大廈,希冀在廣闊的天空中多掙得些許遼闊的視野外,也形塑出城市的天際線。而地表之下空間,實則成為當代都會的生活命脈,承載供應着日常生活的水電管道,又或是連接不同地表世界的通道與交通運輸的路網,成為隱藏着的都市一景,默默地構築出一座幽微的裏世界。

 其中最為人所稱道的莫過於前深水埗配水庫,當被重新發現後,其整齊排列的花崗石柱,加上由紅磚砌成的半圓拱券及混凝土拱形天花,不僅譽為香港少有參照羅馬建築風格修建的建築,更在實用性之餘,增添不少美學色彩,散發着古典的優雅情調。閃爍的光影游移在花崗岩石柱之間,柔和的光線,照亮一處處地下廊道,為好奇的城市行者們,帶來光明與曖昧的氛圍。從地表之下的角度重新檢視我們所身處的環境,相當有意思,曾經為香港供水的使命,雖已隨時光而淡去,但依舊為這座城市留下深刻的歷史印記,記錄下先人們共同建設家園的智慧與努力。

 從深水埗配水庫來說,地下空間可以是記憶,那位於日本北海道札幌的靈園大佛,則是象徵着新生的祈願。這座如圓丘般的地下殿堂,由當代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建造,將原本早已矗立於原野之上的大佛包圍於半開放的空間之中,於外邊依然可遙望大佛的頭頂,在觀者的視野中留下無盡的懸念,也吸引着人們前往這座地平線下的殿堂。當行過水庭,以及沿著清水模的幽靜隧道前進,映入眼簾的便是令人敬畏的大佛。在靜謐與神聖氛圍交錯的空間裏,觀者瞻仰着天光籠罩下的佛像,彷彿於幽暗世界中重獲新生,洗去身心的雜念與憂慮。

透過空間展開生命對話,信仰於地表下得到昇華,無論是為親友獻上祝福或自我內心的追尋獨白,都毋忘常保希望,祈願未來都能夠如此地容光煥發,充滿着新生般的鬥志與勇氣。 

前深水埗配水庫,1904年,香港深水埗主教山。

頭大佛殿,2016年,日本真駒內瀧野靈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