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18:34 2025-01-06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明,應對財赤將以節流為主,當中包括將工務工程按緩急輕重排序,調整推行時間,但提到北都及其他與經濟及房屋發展相關的工程項目,仍會優先獲投入資源。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委員張欣宇對政府說法感不解,並擔心政府是否在暗示會減少對基建投入,若屬實恐對社會長遠發展不利。
議員憂政府減基建投入
張欣宇指,當局曾承諾未來5年基本工程開支年均約900億元,按財爺的字面理解,就算分了「緩急」,總量都是不會變,對財赤不會有幫助。他擔憂可能是另有暗示,即未來基建的開支總數也會縮減,如果屬實,恐對社會有負面影響。
他認為在經濟不景、私人市場信心不足時,政府更需要進行逆周期措施,加大對基建投資,以保持市場信心,中長期而言亦要透過民生基建配套,釋放未來北都的土地價值。若政府往後對於天橋、道路等民生基建「拖慢嚟做」,將不僅影響未來土地價值,亦可能有違「基建先行」原則。
建測規園界議員謝偉銓則指,很難估計政府會延遲哪些項目,但認為工務工程一向可分期進行,而建造民生基本工程時,也可檢視需求並調整先後次序,「比如話當區多年輕人入伙,會唔會天橋升降機可以遲少少起?初期交通需求未到頂峰,公路唔使開晒6線,暫時開4線?這些技術細節可隨時調整」。
發債吸市場資金惹疑慮
此外,陳茂波昨日(5日)在網誌提到,會善用發債和公私營合作等模式,以市場資金推動發展基建。但隨着基建增多,不同法定機構亦面對現金流問題,市建局、房協紛紛發債,進入投資建設高峰期的港鐵,亦有意透過發債融資、出售或抵押商場等,應付龐大開支。
政府早前發行基建零售債券,卻錄得自2011年以來首次認購不足,引起外界憂慮,本港債市是否有如此大容量吸納這些發債?經濟學者麥萃才認為,零售債券只佔政府基建發債一部分,實際上基建債券對機構投資者仍有相當吸引力,始終是港元結算、沒償還風險,屬較穩定選項。而儘管樓市下行、息口仍高、發展商投地謹慎,法定機構現金流亦受影響,但房地產市場始終有剛性需求,相信這情況不會永遠持續。
張欣宇卻指,市場對債券的整體需求是一回事,更根本的問題在於這些基建項目的投資價值,能否回本。他舉例指,港鐵建一條線開支動軏近千億元,但賣地、賣樓收益是否能補回來成疑,「投資者很聰明,審視債券項目的投資價值後,若認為造價高、規模大、難回本,自然缺乏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