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6:42 2025-10-10

衞生防護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本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確診個案於今年頭9個月,由24宗激增逾10倍至290宗。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兒科專科醫生韓錦倫提醒,RSV感染主要影響嬰幼兒,尤以0至2歲嬰兒為高危群體。同時,RSV亦是導致全球嬰幼兒住院及死亡的首要呼吸道病毒,重症風險及死亡率均高於流感病毒,因此新生兒父母宜加強防範意識。
韓醫生表示,在本港1歲以下嬰幼兒住院病例中,RSV佔超過半數,為最常見致病病毒。他指,大多數5歲以下兒童均會感染RSV,難以避免。重症患者多集中在8個月至1歲大的嬰幼兒,但他曾接收過1個月大嬰兒因RSV入院的案例。
相關研究指出,RSV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可達11.9%,高於流感的8.8%。而與流感病毒呈現明顯季節性不同,RSV在香港全年均可流行。他強調:「對兒童而言,最需關注的呼吸道病毒非流感,而是RSV。」
病原 | RSV是單鏈核糖核酸病毒,亦是引致1歲以下嬰兒支氣管炎和肺炎的最普遍原因。 |
傳播 | 透過患者分泌物、飛沫,或受污染的手和物件傳播,病毒可在物件表面存活數小時。 |
潛伏期 | 1至10天,通常為5-7天。 |
與流感分別 | RSV易導致呼吸困難及喘鳴,潛伏期與痊癒時間均比流感長。 |
高危族群 | 12個月以下嬰兒(尤其6個月內)、早產兒、患有慢性肺病或先天性心臟病的幼兒 |
嬰幼兒最高危 併發症可致腦炎
據韓醫生指,RSV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普通感冒,包括發燒和咳嗽,但嬰幼兒更容易出現氣管收窄、呼吸困難及喘鳴等哮喘樣症狀。出現缺氧症狀的嬰幼兒屬嚴重病例,需入住加護病房並插喉及使用呼吸機。此外,RSV感染會降低免疫功能,約20%的患者可能合併細菌感染,造成支氣管炎、肺炎,甚至腦炎等嚴重併發症。
值得注意的是,嬰幼兒若感染RSV後病毒入侵下呼吸道,可能會影響其肺部功能,並伴隨哮喘等呼吸系統長期後遺症,持續至成年。
惟現時坊間的快速檢測對RSV的敏感度及準確性仍有限,通常需多次檢測方能確診。相比之下,醫院進行的聚合酶鏈反應(PCR)測試能提供更準確且即時的診斷結果,他建議家長若發現嬰幼兒出現喘鳴或呼吸困難,應立即送院,以避免延誤診治。
暫無特效藥可治
韓醫生又指,目前尚無針對RSV的特效藥物,治療主要以緩解症狀為主,包括氧氣療法、氣管擴張劑及哮喘相關藥物。若嬰幼兒出現發燒,家長可使用退燒藥輔以溫水擦拭身體降溫,效果優於退熱貼,「但切記嬰幼兒絕不可用酒精抹身,以防酒精中毒」。
抗體針、疫苗雙管齊下
韓醫生亦建議為1歲以下的高風險嬰兒(如初生或早產兒)注射預防性單株抗體針,有約6個月保護力。此外,有孕婦及60歲以上長者也應接種RSV疫苗,孕婦接種後可將抗體傳給胎兒,為寶寶提供出生後的關鍵保護。
日常生活中,由於成人感染RSV多僅呈輕微感冒症狀,卻可能成為嬰幼兒的病毒傳播源,形成隱形傳染鏈。因此韓醫生建議家人若出現感冒症狀,必須佩戴口罩,並勤洗手,保護易受感染的孩子。
立即追蹤《東周刊》全新WhatsApp頻道,緊貼全城熱話、突發猛料、獨家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