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3:05 2025-08-04

香港錄得今年首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一名12歲男童在潛伏期曾前往佛山市順德區,返港後出現發燒及關節痛等症狀。衞生防護中心高級醫生黃凱基指出,該病由蚊子傳播,並不會人傳人,患者潛伏期並未逗留香港,屬輸入性個案。目前本港未見本地感染,但由於與內地及海外交流頻繁,輸入風險仍屬中至高,市民應提高警覺,避免長時間逗留於叢林或高風險地區。
高風險地區返港者應連續14天使用蚊怕水
黃凱基在電台節目中提醒,基孔肯雅熱潛伏期一般為3至8日,最長可達12日。長者、幼童及免疫力較弱人士可能出現較嚴重病情,部分患者的關節痛甚至可持續數月。他呼籲市民從疫區返港後,應連續14天每日使用蚊怕水,以防止本地蚊子叮咬後成為病毒傳播媒介,即使感染者無病徵亦有傳播風險。
切勿自行服止痛藥 或誤當登革熱引出血風險
黃凱基強調,目前未有廣泛使用的疫苗,快速檢測亦未普及,衞生防護中心會根據世衞建議,並為懷疑個案提供免費檢測。他特別提醒市民,切勿在未經診斷下服用止痛藥,尤其是阿士匹靈或非類固醇消炎藥,因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症狀相似,誤服可能增加出血風險甚至引發併發症。若出現發燒、關節痛、皮疹等症狀,應立即求醫並主動告知外遊紀錄。
積水是蚊子「產房」 市民應清理積水防蚊滋生
黃凱基形容積水為蚊子的「產房」,呼籲市民保持家居清潔,勤清積水,防止蚊子滋生。政府亦正跨部門加強滅蚊行動,包括清理積水及滅蚊工作。至於染病男童,目前已退燒,正於無蚊環境下接受觀察,待血液檢測顯示無傳染性後方可出院。
DEET蚊怕水濃度不宜超過30% 兒童宜用低濃度產品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名譽臨床副教授關日華指出,防蚊措施至為重要,當中最常用的驅蚊劑成分「避蚊胺」(DEET)是對付白紋伊蚊最有效的方法。他提醒,DEET濃度不宜過高,市面產品濃度一般不超過30%,再高亦無明顯額外效益。2個月以下嬰兒不宜使用,部分醫學組織建議2歲以上才較安全。12歲以下兒童建議使用濃度不超過10%的DEET產品,保護時間約為2小時。
蚊子最活躍時段為日出後及日落前兩小時
關日華補充,蚊子對光線敏感,日出後兩小時及日落前兩小時是其最活躍時段,建議市民避免在這些時間進行戶外活動。至於室內開冷氣是否能減少蚊子活躍,他指出蚊子本身也喜歡冷氣環境,開冷氣未必能阻止牠們進入房間。反而關燈、減少室內光線更有效降低蚊子活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