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人類生存的基本是食物,但對現時加沙的巴勒斯坦人竟是奢侈的,每次有物資到來都像乞討般,令人見之心酸。

餓死人數攀升 最嚴重人為饑荒 以色列斷糧屠加沙 | 國際解碼

更新時間:12:30 2025-08-10
發佈時間:12:30 2025-08-10

戰爭除了炮火,飢餓更是最沉默的致命武器。以色列自今年三月擴大對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大規模空襲與地面進攻,造成至少數十萬平民流離失所,其後封鎖政策加大,禁止大部分援助物資進入加沙,導致資源斷裂、飢餓加劇。

世界衞生組織公開警告,加沙面對的並非天災,是明確的「人為饑荒」,因援助受阻,加沙超過九成居民正面臨極端糧食短缺,數據顯示已有逾一百四十七人因營養不良死亡, 活活飢死,其中兒童佔約七成。

儘管多個西方國家已發表聲明,強烈要求立刻解除封鎖、批評以色列行動違反國際法,但以方堅稱「沒有饑荒」,並將危機歸咎於哈馬斯私吞物資;以方提到將會推動高空空投及設置「人道通道」,但被批評屬政治操作,效率低且風險高。

 

在飢餓的折磨下,加沙有孩子告訴雙親想去天堂,因為至少天堂有食物。
在飢餓的折磨下,加沙有孩子告訴雙親想去天堂,因為至少天堂有食物。

 

「除了『大規模饑荒』之外,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情況,這完全是人為造成。」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Ghebreyesus)於七月下旬就加沙地區發表公開聲明,明確指出超過九成的居民正面臨極端糧食短缺,數據顯示已有逾一百四十七人因營養不良死亡,其中兒童佔約七成。

自二三年十月以來,加沙地帶在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的衝突中,陷入無休止的戰火。以色列對加沙展開持續超過二十一個月的軍事行動,在空襲、封鎖與地面軍事推進下,當地基礎設施幾近癱瘓,數以萬計平民死傷。聯合國與各大人道機構多次警告,加沙正邁向災難性人道危機,有評論形容是「過去七十五年最嚴重的人為饑荒」。

以色列的封鎖政策,導致大批援助物資滯留於凱雷姆沙洛姆關口,援助車輛無法通過。以方強調封鎖措施是安全考量,聲稱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挪用援助物資用於軍事用途,必須嚴格管控。但根據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OCHA)報告,超過六千輛裝載糧食、醫療用品的卡車曾申請進入加沙,僅不到一成獲批放行,嚴重阻礙必需品的分發,直接導致饑荒問題加劇。

即使有聯合國援助車隊能夠到達加沙,來領取物資的飢民卻成為槍靶,人道救援淪為「死亡陷阱」。OCHA報告提到,截至七月中,已有近九百名巴勒斯坦人因前往領取食物而喪命,其中約六百八十人就在加沙人道主義基金會援助站附近,其餘二百多人則於聯合國或其他援助車隊路線遭以軍伏擊。

加沙衞生部於七月二十日公布,至少再有九十三名巴勒斯坦人在等待領取食物期間喪生,其中六十七人在加沙北部等待聯合國援助車隊時被槍擊身亡,事後以色列軍方承認,軍隊曾向加沙北部數千名巴勒斯坦人開槍,原因是「他們構成威脅」。

 

在以色列無差別的狂轟猛炸下,加沙已沒有完整的建築物,到處皆是頹桓敗瓦。
在以色列無差別的狂轟猛炸下,加沙已沒有完整的建築物,到處皆是頹桓敗瓦。

 

孩子想去天堂 至少有食物

饑荒問題更加令加沙地帶的兒童難以生存, 根據聯合國糧食安全分類機制(IPC)七月公布的報告,加沙城市約有百分之十七的五歲以下兒童患有急性營養不良,較兩個月前急升逾四倍;若不立即採取行動,將出現大規模死亡。

有醫生表示,物質不足令加沙持續出現奶粉短缺,令兒童免疫力不足,並觸發細菌感染、敗血症等疾病。在汗尤尼斯(Khan Younis),有一名叫扎伊納布的五個月大女嬰因營養不良死亡。她的母親說,女兒出生時有近七磅,但死時體重卻不足五磅;另有一名在當地救援人員提及其所見所聞,「飢餓的孩子們告訴雙親,他們想去天堂,因為至少天堂有食物。」

事件曝光後,以色列的暴行成為眾矢之的,隨着加沙危機惡化,國際社會的容忍度明顯下降。歐盟、多個西方國家都發表聯合聲明,強烈要求立刻解除封鎖、啟動人道通道並進行停火談判。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雷利(Josep Borrell)強調,加沙的局勢「不能被視為以色列的正當自衞」,指出以色列限制救援物資進入已「違反人道法」;即使是自己人的以色列人權組織卜採萊姆(B' Tselem)亦幫理不幫親,指控以色列正在加沙實施種族滅絕。

事實上,以色列自一九四八年建國以來,便獲得美國與多數西方大國的堅定支持,這種外交與軍事上的偏袒,長年在以巴衝突中造成「雙重標準」的國際秩序,即使以方屢次違反聯合國決議或發動軍事攻擊,西方多數國家仍選擇「默許」、「護短」或「消極斡旋」,引發國際間的質疑。

 

當以色列開放邊境救濟站准許國際組織派發救援物資,數以千計的巴勒斯坦人徒步前往領取糧食等物品。
當以色列開放邊境救濟站准許國際組織派發救援物資,數以千計的巴勒斯坦人徒步前往領取糧食等物品。

 

歐洲多國擬承認巴勒斯坦國

事情發展至此,令中東局勢出現轉變,多國的表態標誌着以巴局勢與國際外交格局出現明顯轉向,甚至英國、加拿大與法國三個國家近日傳出,正積極磋商最快於今年九月在聯合國大會上,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可能性,藉此向以色列施壓,除了阻止以軍將加沙的行動無限升級,更加重塑「兩國並存」的外交態度,成為歷史轉捩點。

面對指責,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再次否認身處加沙地區的巴勒斯坦人面臨饑荒,宣稱是哈馬斯私吞物資,同日以色列在加沙部分地區實施「人道停火」,並劃出「安全通道」,讓一百輛貨車向加沙地區運送了援助物資。

 

以色列以殲滅哈馬斯為由武力入侵加沙,至今已達二十個月。
以色列以殲滅哈馬斯為由武力入侵加沙,至今已達二十個月。

 

以色列軍方亦宣布,恢復向加沙空投物資,物資會由多個國際援助組織提供。但此做法卻被批評是政治操作,效率低且風險高,有聯合國難民救濟專員解釋,空投物資的成本高、效率低,甚至可能危及飢餓平民的生命。去年三月就曾發生多個空投救援箱因降落傘未能及時打開,高速落地擊中住宅和平民,造成至少五人死亡。

儘管以色列看似「合作」開放人道救援,有當地媒體卻爆出,以色列安全內閣正在考慮, 對加沙地帶進行「全面軍事佔領」,並對哈馬斯活動較為活躍的某些城市「實施圍困」。根據媒體曝光的計劃,以色列將首先吞併處於軍事緩衝區的一些地點,繼而進佔毗鄰以色列南部的加沙地區, 這進程將逐步推進,「直至整個加沙地帶被吞併」。

 

在世人的眼皮下,內塔尼亞胡仍否認加沙的巴勒斯坦人處於饑荒之中。
在世人的眼皮下,內塔尼亞胡仍否認加沙的巴勒斯坦人處於饑荒之中。

 

人口密度高 經濟被封鎖

加沙戰火長期未止,根源複雜涉及歷史、政治、宗教與地緣多重因素。自以色列建國以來,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園,許多難民聚居於加沙地帶,加沙成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長期處於封鎖和經濟困境中。

激進組織哈馬斯於○七年起控制加沙,並拒絕承認以色列存在,多次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因此以色列將哈馬斯視為恐怖組織,對加沙展開多次軍事行動,包括空襲和地面攻擊,雙方衝突頻繁,戰火持續不斷,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加沙與以色列歷年來曾多次達成臨時停火協議,但大多數都是短暫且脆弱,隨着二三年底的新一輪戰爭爆發,停火協議迅速瓦解,戰火持續至今,死亡人數已超過六萬人,和平卻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