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4:56 2025-07-30

曾是銅鑼灣地標之一的伊利莎伯大廈基座商場,大業主永倫集團於二○二○年計劃斥資六億元,將之進行大翻新。惟事隔近五年,近日負責翻新工程的建築商,因被拖欠巨額工程費,決定終止工程,連外牆棚架也拆掉,露出光禿禿的七層基座內籠,引起外界議論紛紛。加上「永倫」近月不斷以蝕讓價拋售物業套現,令永倫財困消息甚囂塵上。
有知情人士向本刊爆料,永倫多年來投資保守,大部分物業長揸收租,惟新掌舵人數年前突然變得進取,在市場高位密密掃貨,且單單大刁,甚至摸頂買入甲級商廈。直至近年樓價大幅回落,集團的借貸槓桿比例風險進一步提高,至近月終於逃不過被銀行Call Loan的厄運,不得不急急掟貨減債。
永倫集團是老牌「收租王」,創辦人倫志炎的家族身份顯赫,是明代狀元的後人,有傳早年身家已逾五百億元。不過家族成員十分低調,永倫現時的第二代掌舵人更加鮮有在公開場合曝光。
近日爆出「爛尾」翻新工程的銅鑼灣伊利莎伯大廈基座,樓高七層,分別由商場、商用平台及停車場組成,面積合共逾二十三萬平方呎。隨着工程「爛尾」,引來外界議論紛紛,不少網民更留言,「在香港這樣旺的地段都有爛尾樓」、「鋼筋水泥外露,是敍利亞建築風格?」
本刊日前到上址觀察最新情況,發現原本的裝修工人出入口經已鎖上,從外窺探,不少工程物料、工具及垃圾散落一地,外牆棚架及安全圍網經已拆卸,在大廈對面的行人天橋望過去,清楚可見每層單位的石屎外牆和間隔牆外露,以及各樓層內放置了不少鐵櫃及冷氣風槽等雜物。
記者走進停車場樓層,未見有工作人員駐守,其中二樓停車場仍有亮燈,停泊了六輛車,其餘車位均堆放了建築材料,部分欄杆亦被拆去,圍上封條及防護網;三樓停車場則完全圍封,禁止進入。
一年多前已拖數
有知情人士透露,伊利莎伯大廈基座的改建及翻身工程是由「華營建築」負責,於二○二○年開展,作價六億元,付款方式採用市場慣常的按工程進度分期付款,「但一年多前,永倫開始出現拖數,直至最近已拖了三期,涉及款項達七位數。由於華營追極都追不到錢,索性拉隊停工。」
知情人士表示,相關工程終止後,永倫沒想過華營連外牆棚架也拆走,「有人質問華營為何拆走棚架?華營就反問,若果個棚跌了下來,是否他們負責?對方即時沒有反駁。華營覺得既然停工,將棚架拆走是以防萬一。」知情人士說,華營目前打算入稟法庭,透過司法程序作出追討。
伊利莎伯大廈基座商場曾是八九十年代銅鑼灣娛樂場所地標之一,曾設有夜總會、桌球室、卡拉OK、酒吧、餐廳、健身中心等,有酒樓曾經在上址二十四小時營業,成為熱門消夜地點,二○○○年亦有美容中心進駐,又一度成為電腦商場。
二○○五年,永倫集團已故創辦人、人稱「倫伯」的倫志炎,向當時持有伊利莎伯大廈基座的上市公司茂盛控股(0022)買入該物業,作價十四億八千萬元。兩年後永倫再購入茂盛控股的股權,自此「茂盛」成為永倫集團旗下唯一上市公司。
倫志炎持有基座商場後,開始收購附近一帶街舖,「倫伯希望把該地段重新包裝,慢慢淘汰原本食肆,吸納付得起高昂租金的零售業進駐,打造一條名店街。」知情人士表示,二○一一年倫伯啟動大計,斥資約半億元為基座商場連停車場進行翻新,由於翻新後帶動商場租金翻倍,永倫與食肆租戶續約時不但大幅加租,並提出很多額外條款,「只要食肆不答應其中一項,便不再續租,變相逼遷。」知情人士說。
等客上門租舖
及至二○一四年十月三十日,倫伯突然離世,自此永倫集團業務由長子「倫少」倫耀基接班。有人上場後,一心秉承父親生前的鴻圖大計,用盡方法將舊租戶踢走,吸納貴客進場,「可是該集團內部沒有一個專業團隊招租客,只是將大大個招租廣告掛在大廈外牆等客上門。地產經紀見到他們自行招租,因為無佣分,自然不會轉介客戶,結果伊利莎伯商場的租務舊客走清,新客又沒有,搞到兩頭不到岸。」
知情人士續說,其後疫情爆發,永倫更於二○二○年斥資六億元為商場再作翻新,以為可以重整旗鼓,結果爛尾收場。
據一名資深地產業人士透露,永倫在倫志炎掌管年代,投資策略比較保守,大多數物業都是趁低吸納,但現任主席倫耀基的投資策略明顯較進取。翻查記錄,永倫及旗下集團,甚或倫耀基個人名義,分別在二○一七年至二○二二年的物業市場高峰期,以高價購入多個甲級寫字樓或商舖,其中最令人關注的,包括二○一七年先後斥資約七億元購入金鐘力寶中心多個舖位及單位,又以逾四億元買入同區的美國銀行中心中層全層。
低息貸款數十億
翌年更重錘出擊掃貨,包括以一億七千萬元買入大潭紅山道玫瑰園獨立屋;一億六千五百萬元購入金鐘遠東金融中心高層全層,以及摸頂價五億三千萬元購入中環皇后大道中九號頂層,當時「皇九」呎價逾六萬元,創下全港甲廈呎價最高紀錄。此外,該集團亦以約二十八億元破紀錄價格,收購灣仔軒尼詩道永倫立方(前稱W Square)全幢。粗略估計,永倫在高峰期數年間掃入的大刁物業,至少逾七十億元。
該名資深地產業人士表示,早幾年有銀行以低息向永倫批出數十億元貸款,又有市場中人不斷游說倫少入貨,「有人以為買磚頭會跟以往一樣持續升值,收回來的租金足夠還債,所以大手入貨,但始料不及,疫後出現地產低潮期,工商舖物業空置率高企,租金收入難以覆蓋借貸供款。」
銀行為了減低負債風險,近年不斷向借了大額商業貸款人士Call Loan,永倫由於手持大量貴貨,成為Call Loan對象之一。據悉,該集團被多間銀行狹擊下,去年開始不得不急急出售物業,今年更幾乎月月蝕讓手上資產,至今已沽出十多個,合共套現逾二十億元,但當中不少要蝕讓,大部分更是早幾年才買入,包括「皇九」及銅鑼灣景隆街地盤等。
隨着永倫不斷拋貨及拖欠工程費,有傳該集團疑陷入財困,但該資深地產業人士卻對此有保留,「實際上該集團並非缺乏償還能力,只是由於物業價格下跌,銀行要求降低其物業資產負債比例,唯有將部分借貸比率太高的物業蝕賣。」
再者,倫耀基作為永倫旗下茂盛控股的大股東兼主席,亦曾透過財技賺錢,例如今年初以茂盛名義將青衣永倫800酒店,以逾七億元賣給機場管理局而大有斬獲,並宣布將永倫旗下的宏景花園商場連車位注入茂盛,作價約三億六千萬元。另外,他又斥資逾二億元,向股東派發每股十二仙特別息,股價在消息公布後飆升逾一倍,倫耀基單是收息已約一億六千萬元,連同宏景商場交易的三億六千萬元,合計袋走逾五億元。
租值低三成
觀察伊利莎伯大廈一帶市道情況,發現該條街約十多個舖位,只剩下三間餐廳,其餘都是「吉舖」,人流稀疏,入夜後該條街更加靜。資深地產業人士指,伊利莎伯大廈附近一段謝斐道受工程影響下,租金相比隔離街的租值已低三成,「但租金平也無人問津,租客情願畀多少少,轉租駱克道或軒尼詩道店舖。」
附近食肆老闆亦大呻,在伊利莎伯大廈工程影響下,生意額大跌五成,「這裏原本整條街都是餐飲店,現在只剩下兩三間營業。疫後生意難做是一件事,工程影響下難以吸納人流又是另一回事,現在只能靠熟客維持生意。」
永倫集團主席倫耀基早前回覆《星島日報》指會重新找另一個更好的承建商承建,即將重新開工,本刊再向永倫集團查詢工程最新安排及有關沽售物業一事,職員指倫耀基不在港,並指查詢無可奉告。另本刊聯絡涉事的華營建築商,至周一截稿前未有回覆,但公司早前曾就事件對外聲稱,有關項目早前已與業主終止合約,並按照程序離場,項目後續安排由相關方負責主導。


明代狀元倫文敘後人
人稱「倫伯」的倫志炎一九三三年出生,祖籍南海,系出書香世家,是明代狀元倫文敘後人。五十年代在廣州華南工學院土木工程系畢業,及後赴港開設建築公司,協助發展商起樓,負責結構設計工作,其公司參與的物業項目近千幢,包括半山嘉慧園及司徒拔道嘉苑等。當年地價不貴,但起樓的鋼筋昂貴,倫志炎設計的建築物結構可以節省鋼筋,因而受當時發展商歡迎。
六七暴動時樓價大跌,不少發展商周轉不靈,以樓代款支付給倫志炎,令他擁有四、五十個住宅,突然做了大業主,開始涉足地產,與妻子孫翠芬在杏花邨開設首間福成地產,其後成立永倫集團,主理投資物業不斷買樓收租,先後持有杏花邨、海怡半島、黃埔花園及麗港城等住宅收租,高峰期逾三百個,因而有「收租王」之稱,有傳早年名下的物業市值已逾五百億元。
縱然身家豐厚,但倫志炎一直居住在杏花邨,且沒有名車出入,甚至會用長者八達通搭巴士及港鐵代步。倫伯二弟倫志根為醫生,三弟倫志樑為石油工程師,胞妹倫霓霞為中大歷史系的退休講座教授。倫志炎與妻子分別於二○一四年及二○一七年離世,兩人育有兩子一女,現時永倫業務由長子倫耀基打理,另兩名子女則長年在外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