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4:45 2025-04-25

內地生育率下降其中一個主因,是夫婦每日上班,擔心兒女無人照顧而不敢生育,結果令人口老化問題更嚴重。
浙江近年興起一種「共享奶奶」的社區服務,一班已屆退休之齡,但身體依然壯健的奶奶想為社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並看中社區內很多孩子放學後需人照顧,於是組成「共享奶奶」大軍,義務為雙職父母提供接送子女放學及暫託服務。
有地方官員指出,「共享奶奶」的無償付出,緩解社會「老有所為」和「幼有所託」兩大難題,鄰里關係亦更加融洽。拼死精神,望能「救多一個得一個」,是災區民眾眼中的最強救星。
下午四時,浙江杭州蕭山區一間幼稚園放學鐘聲剛剛響起,校門外數名穿背心制服的奶奶,手持紙牌,緊盯門口,隨後接走由幼稚園出來的學生,拖手離去。這些奶奶並非學生的祖母或外婆,他們沒有血緣關係,而是受家長所託,在學生放學至父母下班的幾個小時,代為照顧,被稱為「共享奶奶」。
內地新生嬰兒數量持續減少,其中一個原因是育兒成本高昂,不少擁有孩子的雙職家庭,因為下班時間與子女放學時間不一致,在接放學問題上長期受困擾,「共享奶奶」正正為他們緩解這一難題。
「共享奶奶」由熱心志願者組成,近年在浙江、四川多地出現,主要是退休人士,六十二歲的袁佩君是其中之一。袁佩君是浙江寧波人,退休後與很多長者一樣,大部分時間在家中處理家務、照料兒孫,年前她在幼稚園接外孫放學,見鄰居孩子「笑笑」未有人接走,查問下原來她媽媽每天工作至晚上七八點,爸爸經常出差,袁婆婆見兩家距離不遠,徵得其家人同意,順道幫忙接送。其後外孫升小學,恰巧又與「笑笑」同校,於是依舊將她由學校接到家中,為她準備點心,監督完成功課,袁奶奶的善舉不久在社區傳開。
雙職家庭為接放學煩惱
據稱,袁佩君所在的社區最少有一千二百個雙職家庭,超過四分一家庭有稚齡兒童,不少家長為接孩子放學問題煩惱。袁佩君遂於一九年與數名同為奶奶級的老街坊,組成接放學團隊,全部志願,不收分文。團隊最初只有五人,隨後更多熱心奶奶加入,如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名志願者,核心「共享奶奶」有五十八人,年齡五十歲到七十多歲。
她們都是具有陪伴孩子的經驗,放學時間在幼稚園或小學接走受託的小孩,帶到社區內活動中心,耐心地陪伴他們看圖書、寫作業、玩遊戲,直到家長放工前來接走。
居於寧波市的虞女士和丈夫一直面對兒子放學無人照顧的煩惱。虞女士是安徽人,父母在老家照顧弟弟的孩子,未能抽身到寧波幫忙。兩夫婦在寧波打拼二十年,在當地結婚、買屋生子,「我在東吳的工廠上班,四點半下班,要騎電動單車過來,丈夫下班就更晚了,沒人能及時從學校接孩子。」虞表示,她曾找過附近託兒班,不是收費太貴,就是學童太多,老師也照顧不來。如今孩子喜歡由「奶奶」每天接放學,有時候更不願意回家。同住區內的羅女士之前也有相同困擾,經常要請假或提前下班接女兒,甚至找朋友和親戚幫忙。
社區的地方官員施麗君透露,當地由於離工業區近,房價廉宜,因此有兩三成居民是外來人口,他們在區內親屬較少,子女放學的接送問題較為突出,幸好社區本身有較好的志願服務基礎,以致「共享奶奶」一經提出,不少奶奶積極報名,但這些奶奶熱心之餘,還需要有愛心和責任心,因此篩選時優先考慮退休的教師和公務員,並要求通過身體檢查。
有學者指出,內地人口老齡化持續加劇,但部分退休奶奶身體健康、時間充裕,希望發揮鄰里之間守望相助精神。他說,雖然現今城市環境令人際關係淡薄,然而不少父母需要「共享奶奶」幫忙,以致「共享奶奶」滿足與孩子相互陪伴外,類似義工服務讓社區變得和諧融洽,成為互聯網時代倫理困境的一種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