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5:53 2025-04-18

三月二十八日,緬甸發生七點九級大地震,中國多支救援隊第一時間趕赴當地,參與搜救行動,他們帶備先進儀器、精良裝備,冒着餘震危險,在災場救出多名生還者。
救援隊當中,官方的「中國國際救援隊」和「中國救援隊」都是訓練有素,獲得聯合國認證的國際重型救援組織,在過去十多年參與無數次海外救災行動,每次都懷着無私、拼死精神,望能「救多一個得一個」,是災區民眾眼中的最強救星。
緬甸中部的曼德勒是當地第二大城市,不少華人聚居或經商,華人稱當地為「瓦城」或「華城」。三月二十八日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將這座大城市變成頹垣敗瓦,僅僅兩天後,中國一支救援隊已經抵達,一面整理裝備,一面派人到災場實地勘探並實施救援,數小時後在當地長城飯店救出一名成年女子。
中國是緬甸地震後反應最迅速國家之一,尤其是北京的中國應急管理部調派八十二名「中國救援隊」隊員,第二天早上乘搭國航包機飛赴緬甸。這支救援隊主要由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應急總醫院及中國地震局專家組成。
及後,官方「中國國際救援隊」一百一十八人、香港特區政府救援隊五十一人,以及十五個民間組成的救援隊先後抵達。民間救援隊包括著名的藍天救援和公羊救援,令災區的中國救援隊總人數達四百八十八人。
救援隊陸續到達,在最先到現場「中國救援隊」營地會合,各隊伍不但獲得搜救最新進展、可能生還者被困地點等資訊,並且為提高協同效應,一起建立工作機制、明確資訊共用,以及營地聯勤保障等制度。投入救援期間,災區接連出現餘震,地面和建築經常搖晃,救援人員不得不從坍塌的建築物撤出,餘震過後,救援人員又繼續行動。
餘震不斷 搜救困難重重
專家指,今次地震有大量建築物底部樓層受壓坍塌,以致大廈垂直倒下,廢墟上的建築物非常沉重,清理或建立救援通道都遇到很大麻煩。此外,曼德勒持續高溫,日間氣溫達攝氏四十二度以上,加上氣候潮濕,蚊蟲肆虐,除地震災害常見的外傷,還要預防呼吸道疾病、皮膚病,及當地常見的流行病。
雖然困難重重,救援行動卻從未中止。曼德勒一幢十一層高住宅大廈Sky Villa(天空公寓),居民中有數百華人,部分是逃避緬北戰火的華僑;地震中大廈倒塌,多人被困。在地震發生的第四天(三十一日),中國救援隊與中國公羊救援隊探測到瓦礫下有三名生還者,攜手通過切割、破拆、移除、繩索等技術,成功救出三人,懷有三個月身孕的母親和五歲幼童送院,但二十九歲女保母卻傷重不治。
住在Sky Villa五樓的一對緬甸籍華人表姊妹明艷珠和楊麗清,是玉石商人,地震當天由於是緬甸傳統節日玉器市場休息,兩人沒有上班,雖然有人邀請她們外出用膳,因為天氣太熱寧願留在家中叫外賣,惟幾分鐘後地震發生。
明艷珠的親妹其後在社交平台看到一條救援影片,大廈廢墟中一名女子伸手求援,明的妹妹反覆看了二十多次,確定是自己姐姐,通知中國救援隊,廈門藍天救援隊核對明艷珠可能被困的位置,經努力從瓦礫中找到兩表姊妹,可惜均已遇難。救援隊將遺體完整挖出,將隨身翡翠玉石交還親屬,現場家屬哭聲一片,集體下跪向救援隊表達感恩之情。
在災區,中國救援隊利用眾多科技協助搜救。曼德勒一幢坍塌的六層高建築物外,中國紅十字國際救援隊展開搜救,天色漸暗下,救援隊開動無人機,為拯救人員提供照明。另外,因為救援隊與當地人言語不通,中國駐緬使館啟用北京語言大學和DeepSeek團隊緊急開發的「中緬英互譯系統」,僅七小時完成,服務超過七百名當地用戶。
獲聯合國救援資格認證
緬甸地震兩支中國主力救援隊「中國國際救援隊」和「中國救援隊」,都通過了聯合國國際重型救援隊分級測評(Insarag External Classification,簡稱IEC),獲得「國際重型救援隊」資格認證,屬最頂尖的救援隊伍。
「中國國際救援隊」是國內第一支專業化國家級救援隊伍,二○○一年成立,由中國地震局專家、第三十八集團軍工兵團、武警總醫院醫療人員組成,全隊四百八十人,能夠在地震災害發生後二至三小時完成裝備物資集結,四十八小時內抵達災區,並同時在三個城市開展救援行動。該救援隊還能在國際救援行動中,擔當協調中心和接待中心。成立以來,先後參與了二十多次國際救援行動,包括二○○三年阿爾及利亞地震、二○○四年印尼海嘯、二○一○年海地地震及二○一一年日本「311」地震等。
「中國救援隊」則於二○一八年組建,由同年成立的中國應急管理部管理,曾赴莫桑比克和土耳其進行國際救援,贏得高度讚譽。其中在土耳其地震的救援中,中國救援隊營救的最後一名倖存者在被發現時,埋壓時間已達一百五十個小時,遠超「黃金七十二小時」的最佳救援時間。

「廢墟」基地聞屍臭練抗壓
北京海澱區鳳凰嶺有一個建築物東歪西倒的廢墟,並非地震造成,而是二○○八年設立的地震救援訓練基地。
基地內建有綜合訓練廢墟、基礎訓練場、繩索訓練場、鋼結構訓練廢墟等設施,有各種倒塌形式建築物,包括傾斜的「醫院」,坍塌的「社區」,被埋的「地鐵站」,都是模擬地震後常見的建築物場景,其中一幢傾斜角度為十九度的樓房,一般人上樓都會感到暈眩,卻是為救援隊員進行抗暈眩訓練的場景,屬於入門課程。
除了面對複雜的環境,救援人員還要克服心理壓力,因為地震災場的空氣中很多時飄散着屍臭。為讓救援隊員能夠熟悉在這種氣味下進行拯救,基地工作人員會買來排骨然後用盒密封,待三日後腐化發出難聞氣味,相信與災場不遑多讓,工作人員透露:「第一次聞到那味道基本都會吐,一般人承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