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愛協人道毀滅動物迷思 浪貓浪狗救起4日就要安樂死?動物接受安樂死前需考慮甚麼因素?

更新時間:12:00 2025-02-08
發佈時間:12:00 2025-02-08

香港愛護動物協會現時不會因位置不足而人道毀滅動物。雖然過去我們曾使用此措施解決空間不足問題,例如於一九九六年,由於房屋署立例禁止飼養寵物,愛協曾在兩個月內接收超過 2,000 隻被遺棄的寵物犬,導致各中心極度擠擁,但我們已多年沒有採用這方法。自此,我們努力游說政府容許公屋住戶飼養寵物,同時推出多個絕育計劃,以減低過剩的動物數量。

由於這些絕育計劃行之有效,如今,我們只會為了減輕動物的痛苦,或當動物極具攻擊性並對其他人類及動物構成危險時,才會讓動物安樂死。

我們或許會因為空間不足而無法收留獲救的動物,但絕對不會以此作為唯一考量而對領養部的動物進行安樂死。動物獲救後,如果其身體經治療後並無大礙,且性格適合領養,動物會一直留在本中心,直至找到新家為止。

聽聞愛協救了動物四天後,便會把其安樂死。這是不是真的?

這個誤會源自大眾對我們的遺失及認領程序的誤解。根據相關政府部門的規定,除非獸醫因動物的福利及健康已嚴重受損而決定讓牠安樂死,否則流浪動物獲救後須要等待四天才可以進一步決定去向。遺失及認領程序結束後,愛協會根據情況為健康的動物作出安排,包括歸還給主人、送到寄養家庭、安排領養,或交給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或會把動物安置到其他合作的動物收容所,由對方安排領養。我們絕不會對健康且適合領養的動物進行安樂死,但如果動物有健康或行為上的問題,我們亦會為牠們提供所需的治療或行為訓練,希望其情況得以改善,終可尋家。

我們救助動物、判斷要安排領養還是安樂死時,會考慮哪些因素呢?
愛協的宗旨是防止香港所有動物受到虐待,減輕牠們的痛苦,保障其健康以及福利。我們最關注的,向來是動物的福利和生活質素。我們在處理獲救和被遺棄的動物時,所考慮的因素與救助有主人的寵物一樣。與此同時,由於本會拯救許多無家動物,我們還需要考慮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為最多的動物作出最佳的安排。

甚麼情況下,動物才有機會需要接受安樂死? 

愛協會考慮以下因素:

1.性情

該動物有沒有行為或心理上的問題?如有,我們能不能幫助牠們解決這些問題?牠們可否與人類居住?如果是流浪貓,牠能否在室內生活?有時候,相比起在室內生活,野貓更喜歡與牠們的族群在戶外生活。這些情況下,我們會在貓隻被發現的地方尋求附近合適的貓群,讓牠加入「貓隻領域護理計劃」﹙CCCP﹚。

2.健康

動物正飽受疾病折磨嗎?牠的病情有多嚴重?能不能痊癒?如「安樂死 — 最終的善舉」文章中的表格所見,如果動物的健康不能恢復至「可以」的水平, 或者患上了會令身體十分虛弱的慢性疾病,除了需要長期接受治療,其生活質素亦欠佳,在保障動物福利的角度,安樂死是合理的選擇。
愛協還需要為中心收容的其他動物作打算:剛獲救的動物有沒有患上傳染病?會不會傳染中心內的其他動物?一隻貓如染上了貓傳染性腸炎,其生存機會不但渺茫,更有很大機會傳播致命病毒,感染中心內的其他幼貓及成貓。不過,幸好我們有足夠的隔離設施,如情況許可,我們仍會醫治患有輕度傳染疾病的動物。 

3.傷勢

動物的傷勢嚴重嗎?牠的傷經治療後會不會影響日後的生活?如果把牠放回野外,牠能不能夠保護自己,擊退外敵呢?如果動物是有主人的話,那麼牠截了肢還可以活下去;但如果要在野外生活,恐怕不能保護自己。街貓如不適合領養,截肢後更無法在野外覓食或保護自己,如仍然把牠放回野外,這做法不但不負責任,還損害了動物的福利。

4.年齡

動物做了身體檢查及經過觀察後,我們會用其年齡來決定,把牠送往領養部還是先讓暫養家庭照顧。太年幼的動物需要更悉心的照料,因此可由我們的暫養家庭代為照顧,直到年長一點,便能夠到我們的領養中心居住。牠們轉往領養中心後會由愛協職員照顧,直至找到新家。幸好,現在有更多人有興趣領養動物,這意味著我們能為更多較年長的動物尋家,我們更有年齡超過十歲的動物被人領養了。

5.成本

愛協有不同的基金,包括「灰姑娘醫療基金」,幫助無家可歸但急需求醫的動物。動物如果受傷或生病,尤其要做費用高昂的手術時,愛協便會使用這些基金,讓牠們能及時接受治療。然而,由於資金有限,愛協需要仔細考慮動物經醫治後,其健康是否能至少恢復到「可以」的水平。如果一隻動物的病情預後並不樂觀,其生存的機會微乎其微,那麼運用資金醫治牠,會否只是延長其痛苦呢?還是我們應將資金投放在一隻縱使斷了腿,但康復後也能擁有良好生活質素的小唐狗呢?

倘若動物無法符合上述一項或數項標準,也不代表牠的生命就一定會被終結。
我們的獸醫會從大局出發,考慮各個方面,以盡最大努力改善動物的生活質素。他們也會徵詢同事的意見,以確保已仔細考慮所有替代方案。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護動物協會《足印》雜誌